正文

“微型”银行诞生记(1)

圈子·段子之民国陈光甫 作者:十二叔


一元存款服务震动上海滩

上海地处繁华富庶的江南,又是长江的入海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就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会都”。鸦片战争之后,上海更是外国首选的通商口岸,近代工业、金融业高速发展,使它成为当时全亚洲最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十里洋场”、“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等,都是对这座城市的别称,可以说上海百年就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百年前的中国战乱不断,军阀当道,在政府几次几乎瘫痪的大背景下,上海却因为拥有众多的租界而独享太平,甚至在日军全面侵华之前,称得上“高度繁荣”。伴随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政治中心的南移让上海再一次成为全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在钱庄掌控金融市场的时代,上海钱庄的申票满天飞,不仅在江浙一带吃得开,就连北方的天津和西南的重庆,申汇市场都一样活跃。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申票就像后来的美元一样,在国内各大商埠之间大行其道。

近代各家银行的总行也大都开在上海,当然像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样的官办银行除外,但是这两家银行在上海的分行的实力却丝毫不逊于总行。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10年间,原本总行不在上海的各大、中银行不约而同地做了将总行迁移到上海的同一个动作。比较有名的像“北四行”中的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至于中南银行则是一开始就直接将总行设在了上海。

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915年时,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发展起来的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的实力急剧膨胀,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政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人集商市兴,财富集则金融裕”,这一年前后,上海聚集了永丰、福康、顺康等大钱庄,花旗、汇丰、麦加利、三井、三菱、道胜、华比等外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新华储蓄银行、四明银行等商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官办银行,可谓是中外公私银行汇聚一堂。各大银行的兴盛使中国金融业逐渐摆脱了对钱庄的依赖,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仅有15家华商银行,大都是官办或者官商合办的,很少有私人银行。1912年之后,8年时间里全国的银行增至130多家,大都是私营银行。尤其是“一战”结束到1920年3年间就开了60多家,资本投入高达8700多万元,扩张速度超过了民族工商业。

私人银行的大量增加,一部分是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加剧了资金融通的需要,但更主要的是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票号业基本消失,钱庄业也一度紧缩,给私人银行提供了生存空间;再有就是外商银行因一战的原因停业、歇业的不在少数,北京政府又大量举借外债,需要依靠本国银行为它发行公债。这种对外借款利息高、还款不能拖欠,发行时还有很大折扣的私人银行,成为北京政府官员和有实力的军阀争相投资的行业。著名的私人银行“北四行”就诞生于此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