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车文化,流动中的安全感

每一滴水上安住,每一段路上幸福 作者:郑莉


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教养素质,我觉得应该看他的底层民众。在国内,我看到过不少司机,也领略了各种司机的生态。

在我出生的小县城,司机很有四川人的粗犷麻辣。我们川东小县城交通不是那么便利,路窄,行人也没有等红灯的习惯。对于路人横穿马路的行为,这自然难坏了司机,还得不断地按喇叭,不断地让路人以及猫狗小心,不要被撞到。在中国内陆小城市当司机,真的非常考验你的耐心,一不小心一个急刹车,很可能就撞倒了路人。

如果你在内陆小城市待过,你也真要同情司机。尤其是碰上赶集的日子,老乡们背着各种货品出门,走路悠哉乐哉,根本没有把交通安全当回事。脑子里也没有红绿灯过马路的意识,乡路又很窄,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撞倒。

此时的司机,一定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看中国的司机总是把音乐放得很大声,也爱抽烟,就是害怕自己疲劳驾驶,得不断地提提神。尤其是在开那些不好走的山路的时候,司机更是高难度,高风险,他还得有点云霄飞车的操作架势,一点都马虎不得。我每每从北京回乡,就会感受到老家司机的风采。

他们一般都会抽抽烟,听听情歌小曲儿,调动一下自己的精神。偶尔还会边开车,边接听下电话,让你不时捏着把汗。老家的司机很有川东男子的刚烈粗犷,也不失柔软细腻,只是,你会不喜欢闻到他们的烟味,只得把车窗玻璃摇下来,宁愿吹着冷风,也绝不跟车内缭绕的烟味妥协。而那烟味,仿佛也在宣告司机的身心健康状况不佳,工作倦怠乏力。

还有一次回乡,车子来回上下颠簸,就像是坐过山车,正好赶上老乡们赶场,于是司机只有使劲地按喇叭,车内就像是奏起了交响乐。你也知道中国的噪音问题,这喇叭声甚是刺耳,但是你也没有办法。还有很多地方路都没修好,更没什么红绿灯,只得委屈你了。司机们能够把你安全送达目的地,已经是你的造化了,还需要乘车质量吗?算了吧。更别说车里的垃圾,大家也都没有带走的习惯,车内座椅也已经不那么干净舒适,斑驳痕迹不少,年久失修,但依然还在载人,这不由得让人担心。

这次来日本,我们一路旅行车,都由一个年老的司机开着。据说他都六十多岁了,一辈子驾龄。在日本,我特别观察了他们的汽车,也专门拍摄了他们漂亮的旅行车。我发现,日本司机与乘务员的素质都不错。

那位年老的司机,没有抽烟的习惯,一路几乎都是微笑服务。当然,因为大家语言不通,又是面对外宾,他肯定也宾至如归了。

一路上,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安静的乘车环境,司机不爱开音乐,一路都很慵懒,耳根也终于清净。车上只是放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唐山大地震》,另一部是周星驰演的片子,可能是照顾中国客人的观影偏好。

每次上车,司机大叔都一脸微笑,也没有什么倦怠。早上醒来把行李放上车,司机大叔就会给所有的人说“哦哈哟”(早上好),甚是亲切。

而那边的女乘务员给人印象也比较深,都如同空姐般装扮一新,穿着制服,戴着丝巾。其实也都有半老徐娘或者四十来岁的乘务员,但也都如此装束,站在车门前,微笑服务。

在日本,随便一个售票员或者售货员阿姨,你一见她,也许就如沐春风,认为她跟你家阿姨一样亲切。日本人天生肤白,肢体语言比较丰富,在服务时,更是躬下身子,成九十度,面部表情永远是殷勤的,让你顿时感到自己就是“上帝”。

在日本的汽车上,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每个顾客都会发一个绿色的垃圾袋,用来乘装垃圾,然后自行倒进垃圾箱。在国内,一般好像都是顾客自己去要垃圾袋,要不然很少想到这一层。这导致不少顾客晕车时,只有吐到车外,或者车内,严重污染了环境。

作为游客来讲,其实旅行一半以上时间是在车上度过。在车上,我观察了日本四通八达、高度发达的交通。这个国家用了几十年时间就跃身成为了高度发达国家,跟道路建设的到位分不开。

其实,汽车也是游客的一个移动的家,司机和乘务员就如同你临时的父母。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临时“父亲”不修边幅,抽烟喝酒,教养不佳;也没有人愿意看到临时“母亲”不重打扮,不够亲切。在这辆流动的汽车家庭上,也浓缩了人的多种心理需求:安全感、被照顾感、秩序感、稳定感、驾驭感和审美感。

一个国家不能只是争GDP这种硬实力,还需要争软实力,就是是否让国民在时时处处体会到幸福感觉。你所见的每一部分,都会在大脑里形成印象。

在国内,酒后驾驶、肇事逃逸、车辆失修、超载等问题还存在。我们真的得好好地完善一下我们的乘车文化,从心理学、人性学的深度来查看一下这个发展细节,是否符合国民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安定与幸福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