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河仓城和它的守护人 2

长城边的中国 作者:唐小明


夕阳西下,河仓城北面疏勒河故道上的干芦苇群一片金黄,那残存的一抹碧水显得妩媚而多情,在这“春风不度”的戈壁大漠上,这也许是难得一见的瞬间美景。千百年前,这里曾有过烟波浩淼的景象。长城沿线的军需物资都是依托河道用船进行运送,而河仓城就建在疏勒河的岸边。如今,玉门关及河仓城都彻底地衰落了,疏勒河的断流也已是很久远的事情。历史地理学家普遍认为,当年玉门关废弃的根本原因是疏勒河的断流,而断流也引发了罗布泊地区的生态恶化,随着丝绸之路的改道,玉门关及河仓城被彻底废弃,时间大约在隋唐之间。玉门关与河仓城是历史上一种文明的终结,而玉门关旁边的疏勒河古河道则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终结。

河仓城的西北面,沿疏勒河南岸,汉长城在艰难而又顽强地向西延伸,这是连接玉门关及河仓城的守备之墙。

在河仓城遗址向南几百米处,一个残破的汉代烽燧附近,搭有一个极其简陋的窝棚,引起了我的好奇,这是方圆数十里戈壁上唯一的“现代建筑”。有棚户就意味着会有生气,当我走近窝棚,从棚内果然走出来一对独居老人,约60岁左右,那一刻,我们各自都感到十分的惊讶,惊讶对方的存在。他们是谁?而我又是谁?

尽管是夏天,但由于大漠风寒,男主人穿着一件厚厚的夹层外衣,而女主人则穿着一件西北妇女常见的红紫色花上衣,头上缠着藏青色的头巾,两人的西北人特征十分明显。我上前向老人询问,得知男主人姓杨,是敦煌地区的退休职工。五年前,玉门关管理处聘请他来到戈壁深处的河仓城遗址负责管理看护工作,老伴一直陪着他。从那时起,他们就隐居在这个家徒四壁的简易窝棚里,没有水,没有电,与之相伴的,仅是那座寂静肃穆的河仓城。除了简单的食品,他们日常的生活用水就是几百米以外沼泽边的一眼涌泉。

坐在老杨夫妇的窝棚口处,河仓城全景尽收眼底。抛除寂寞与孤独的内在因素,每日坐在“家”门口面对着那充满历史沉积与奇迹的古老城墙,是世上难得寻觅的自然美景。说实话,两位老人的守护,在我看来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然而,由于他们的存在,河仓城不再是没有生命气息的一堆黄土,河仓城的远古历史与现实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以他们的微薄之力,他们既无法抵御风沙,也无法遏止自然无情的侵蚀,更无有力的手段抵制因利益驱使而可能发生的文物损毁事件。相反,我却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担忧,无论这种威胁来自人为或是自然界。

由于人迹罕至,老杨对我的突然造访感到十分的亲切。他告诉我,玉门关管理处每半个月会派人送来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米、面,其他的就靠两口子就地想办法解决了。生活确实很艰苦,但他们无欲无求,倒也没什么过不去的。只要河仓城能好,他们自己能好,为政府尽到了责任,就比什么都好。他们的子女都生活在敦煌那边,成家立业了,偶尔也会设法来看看他们,给他们以安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