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踏上征程时,就把孙中山和他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视为盟友也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同孙中山和国民党的理论基础、最终目标有着原则区别。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共产主义不仅是美好的理想,而且是消灭现存社会旧秩序的现实运动。在列宁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革命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快就懂得了这样一条规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统治以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是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的先决条件。因此,无产阶级必须积极参加并领导这场革命,必须团结一切革命的民主派,力争民主革命早日成功。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了实现这一纲领,中国共产党理所当然地要建立最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相当强固,单靠任何一个阶级的抗争都难以摧毁这种反革命联盟,必须团聚一切爱国的、民主的力量,才能在搏斗中克敌制胜。而在现存各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的国民党,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所要联合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清醒地估计到国民党有着许多严重的弱点,妨碍了战斗性的发挥,故“实有改变的必要”。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积极合作,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推动孙中山和国民党在20世纪20年代跨出新步伐,主要的思想和政治基础就在于此。
革命实践也把统一战线的课题提上议事日程,“二七”惨案的教训更使中国共产党人认清“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必须有“各阶级的援助”,才能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革命联盟。在共产国际的促进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革命的政党即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联盟的形式不是两党平行合作,而是采取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的办法——这种形式显然是历史的特定产物,在当时的条件下较有可行性。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了特别会议,经过充分的讨论后确认了国共合作及其形式的原则,“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西湖会议前后,共产党人李大钊、林祖涵(伯渠)等在上海会见了孙中山,讨论了“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李大钊:《狱中自述》。。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确定了国共合作和改组国民党的决策。他亲自为新战友李大钊加入国民党主盟,同时也表示了充分信赖和热切期望:“你尽管一面作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应当指出,联共与改组国民党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不联共即不接纳共产党人到国民党内,改组国民党难以真正实现和奏效。不改组国民党,不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以革新,也不可能实现联共。正是这样,孙中山在9月上旬于上海召开了讨论国民党改组的会议,指定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九名党章起草委员,成立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党务改进计划起草委员会。1923年元旦,孙中山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旋又公布了党纲和党章,并在1月下旬宣布了有共产党人任职的国民党本部干部名单。国共合作的实际过程,实以1922年夏秋之际为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