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避难迁居杨梅山 1

左宗棠全传 作者:孙良珠


湖南境内有闻名全国的“八百里洞庭”,烟波万顷,天水一色。在洞庭湖之南,有一个名叫湘阴的县,其东部谓之东乡,虽近洞庭,却群山起伏,延绵百里,其间有一山,名杨梅山。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神鸥自东海含一带有灵性的杨梅至此,经过若干年的沧桑变迁,此处逐渐形成一杨梅状的山峦。故此,后人就叫它杨梅山。

说来也怪,这杨梅山所养育的子孙,大多经历坎坷,有的苦守田园,勤于劳作,也难得温饱;有的虽勤读苦学,也难入仕途,一辈子当个教书匠,有幸者当上教谕(正式教师),就再无升迁了。这似乎像那杨梅一样,总离不开一个酸字。左氏家族,是在南宋时期(公元12世纪)从江西迁到湖南的,世居湘阴东乡左家塅。湘阴在湖南是一个中等县份,它濒临洞庭湖,周围与益阳、沅(yuán)江、巴陵、平江、长沙相接。南距长沙不过三四十里。省内的最大河流湘江绕贯县内,与逶迤(wēi yí)而来的资水汇合后,在县北注入洞庭湖。境内湖塘棋布,水道纵横,水陆交通比较便利,称得上是一个鱼米之乡。在文化教育方面,虽然很少有著名学者,但相对其他许多县份还是较为多的。这是湖南省内对外联系比较方便,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这里的居民绝大部分世代从事农业生产,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田大都“普种而薄收”。少地、无地的农民向地主租赁土地,须先向地主交纳“上庄钱”。上等土地每亩需交上庄钱二千余文,可收谷三石六,除去纳租一石五以外,加上肥料、上庄钱的利息以及其他各费,佃农终年劳动,每亩实得不过一石左右,亦即收获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广大农民生活相当穷苦,即使条件较好的“上农”,也是“矻(kū)矻终岁,仅及一饱。次亏子钱,又次乏耕资。负租不能偿,或以上庄钱抵,或径谢赁地,还取上庄钱,弃耕图暂活”,因此,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左家在杨梅山腰休养生息,繁衍后代,至嘉庆年间已有五百余载。

嘉庆年间,左家传到左人锦一辈,左人锦娶妻杨氏,膝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左启录,二儿子左启宗,三儿子左观澜。左人锦是个读书之人,曾经中过秀才,虽不是学富五车,却也熟读了各种典籍,诗赋文章俱佳,只因家境贫寒,无力再读,遂以教书为生,三个儿子也跟他读书习文。

启宗和启录二人,学业未成,只得守着山腰间的几亩薄田,耕种度日。只有观澜,生性聪慧,勤于攻读,终于争得了湘阴县教谕之职,他不仅要管理全县的教育事务,还要主持县学堂的讲学,日夜忙碌,尽心尽力。他教学的地方离家虽然不远,但一年下来,也只有十多天回家省亲休息。观澜此时已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长子名宗棫(yù),次子名宗植。大女儿宗慧已年满十七岁,人也长得清秀,且知书达理,只是自幼体弱多病,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一人操持家务,对宗慧也疏于照料,只有祖母杨氏很疼爱这个孙女。宗慧在十岁时,得了一场重病。老祖母是个信佛之人,只信菩萨能治病消灾。为了孙女的病,她独行数十里,去西乡观音庵焚香膜拜,求神许愿,卜卦问药,一片虔诚,求来一杯神茶。说也奇怪,宗慧服神茶后病确实渐渐好了。痊愈之日,老太太带着孙女前往庵堂还愿,宗慧做了观音庵的俗家弟子。从此,她迷上了出家为尼这一行,不愿婚嫁。后经父母一再劝说,多次催促,才勉强许配给湘阴县城一个商人的儿子为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