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向歌德学怎样阅读经典(5)

经典的魅力 作者:斋藤孝


4.“创造”的魔术与人的洞察力

我们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亲自去体验一下感受经典名作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时的那种感动和震撼。不过,千万不要被经典所吞噬淹没。如果那样,我们只会迷失自我。歌德是一个深谋远虑之士,他并没忘记在这一点上给我们留下箴言:“莎士比亚太丰富、太雄阔了。一个人若想创造,又不想被莎士比亚压垮,那么他每年只需读一部莎士比亚的作品就足够了。”

经典这东西,不啻是一剂猛药。对创造愿望强烈的人来说,经典阅读的量只需少许就能发挥巨大效应。与伟大作品保持一种距离感非常重要。犹大要是没遇到伟大得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耶稣,想必也不会蜕变为变节之罪人。就像日本作家太宰治在《越级申诉》中所描写的那样,犹大要是再晚出生一代的话,也不至于在高处不胜寒的顶峰被逼到爱憎交加的复杂心态边缘上。

歌德指出,不知道有多少优秀的德国人因为莎士比亚而毁了一生。

话虽这样说,其实大可不必因此而噤若寒蝉。因为对读者来说,经典基本上都不是“当代”的东西。也就是说,经典跟它的阅读者们永远保持着某种距离。

就经典研究而论,我个人比较喜欢下面这句歌德式的幽默:“莎士比亚递给我们装着金苹果的银盘子。我们通过学习研究他的作品,银盘子虽然拿到手了,但只能够往盘子里放土豆。这也未免太尴尬了。”

未必每一个人都要从事创作,不过,我倒觉得不妨有个目标,通过经典的研读姑且将“银盘子”拿到手。一个人的创作能力跟他的才能有很大关系,然而,如果是追求洞察力,通过研读经典就能够掌握。

即便是歌德自己,也有过一度放弃的经历。他曾经多年醉心于造型美术,后来自知才华不济而断然抽身,急流勇退了。那么,歌德那些年投入的精力不是全都白费了吗?如果仅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投入没有价值。然而,正如歌德所说,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获得对事物的洞察能力”。歌德还说:“一个人没有什么音乐天赋,却在音乐方面孜孜以求,尽管他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大师,但会获得了解和正确评价音乐大师的能力。”至于他自己,歌德说:“尽管我费过大力气,也没有能成为艺术家;可是既然尝试过每门艺术,我也学会了懂得每一个色调,会区别好坏。这就是不小的收获。”

洞察能力,值得我们更加积极地去发现其价值。未必每一个人都适合搞创作,可是,有洞察能力的人多了,好的东西就能够得到正确评价,不仅文化市场会因此而变得丰富,文化品质本身也会获得提升。要知道,培育文化的,毕竟是观众的审美眼光。所以说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审美眼光,这是我们肩负的一种使命。

现代社会中,正在发生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有人基本上没读过世界文学的经典,却想当小说家,写出一些似小说非小说的东西,有时竟然还能够出版,运气好了说不定还能上畅销书榜。

创作和批评确实是两回事。也许不具备正确批评的眼光也能够从事创作。然而,从总体上讲,经典的修养决定了审美眼光,而审美的眼光又是文化水准和创造的基石。

评价事物的眼光即洞察力,决定了文化水准的高低。如果读者大多具有经典修养,那么文学作品的“标准”

就会比较高,而且会持续保持那种高标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