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革命剿匪失败并非失败于共匪,而乃失败于俄史(指苏联斯大林);亦非失败于俄史,而实失败于美马(指美国马歇尔)冥顽不灵,任听俄共之宣传与英国之中伤,对于其本国之利害,与中国之关系,以及太平洋之安危,皆为其个人一时之爱恶,专泄其私愤,而置人类之祸福及其民族之荣辱存亡置而不问,今后第三次世界大战之悲剧惨境,已不能免。马歇尔实应负其全页,而余之外交运用无方,过信美国之能,急公好义,致有今日之惨败,亦应引咎自责。
可见,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并没有真正将桂系逼宫放在首位。而美国人选择放弃蒋介石,也主要是因为蒋在战场上败于中共所至。为了能够减轻中共的打压,甚至是抱一线希望与中共达成划江而治的目的,最大程度地保存国民党的实力,蒋介石被迫选择暂时下野,而以李宗仁代总统,求得能与中共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为自己赢得时间。因此,蒋氏的第三下野,主要因素是中共的打击和美国态度的转变。而他对国民党的控制,远远比前两次要牢固得多。
二 桂系与蒋氏的三次下野
桂系李宗仁、白宗禧集团是在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经李济深介绍才加入国民党。 李、白参加国民党比蒋介石要晚得多,与孙中山更是毫无渊源,因此,李、白在党内想要撼动蒋的地位是很难的。但他们又不同于党内胡汉民、汪精卫、孙科、西山会议派等派系。后者尽管在党内有历史、有地位,并在不同时期参与不同组合,联络地方实力派公开反蒋,但他们几乎都没有象李、白那样掌握一支始终效忠自己的武装力量。桂系又有别于其他地方实力派,它是最早参加广东国民政府的地方实力派,并促成了两广统一,这对国民党的贡献是非常大,它为以后的北伐提供了后方保障,同时在北伐战争中桂系的战功也最大。因此,李、白一旦遇到适当的场合,就具有其他地方实力派不具备的挑战蒋介石的实力和地位。
在蒋介石的三次下野中,桂系都扮演了逼宫的角色,特别是在第一、三两次,桂系都是压倒蒋介石的最后一颗稻草。
1927年宁汉对峙时,蒋介石所依赖的主要武装就是何应钦的第1军和桂系的第7军。此时第7军的作战能力或许还强于第1军。除此之外,效忠于蒋的就只有刚扩编的第40军贺耀组部,战斗力较弱。北伐前,贺耀组与唐生智都是赵恒惕手下的师长,北伐军攻入湖南后,贺因与唐不和而投向在江西战场的蒋介石,并为蒋所信用。而此时仅武汉方面唐生智部的第8军因最先打下汉阳,占领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部队得以迅速扩编为三个军。 可见,此时蒋介石的实力尚无法抗衡在大多数人眼里尚代表中央的武汉政权。
徐州失守后,蒋介石退回南京。他当时的处境相当危险。在北方,敌军孙传芳部正加紧反攻;友军冯玉祥部又公开承认武汉中央;在南方,武汉方面正积极组织对蒋的东征。这就为桂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阻止宁汉双方自相残杀,李宗仁主动当起了宁汉间的调停人,而何应钦也支持李的做法。据8月12日蒋介石日记记载:
参加执监委员会,与何、白、李预商主张,会中李、何亟欲与武汉遣使议和,似有不可终日之势,词迫甚逼,甚为难堪。余惟有以中央监察委员会之主张为依归,即进退亦如之。李、白闻之大不为然,且藉此以为倒蒋之机会,毕,属张群来,责问并劝余自决出处,避免目标,何似同意。……故决心引退,再为革命根本之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