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屡仆屡起(3)

天下得失 作者:汪朝光 王奇生 金以林


其二,在财力上经过四年对中央政府的经营,特别是在宋子文的帮助下,蒋介石能有效操控江浙财阀为己所有,而此时长江流域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北伐时代珠江流域的经济实力。而在1927年第一次下野时,他刚刚打下东南沿海,武汉中央的权威尚在南京之上,自己未能有效控制江浙财阀。这是他与第二次下野时在财力上巨大反差。因此,与第一次下野时的无奈相比,第二次下野时的蒋介石要从容得多。

蒋介石的前两次下野,都与国民党内的分裂有关。对此,学界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对第三次下野,有学者归因于美国对华援助不力;也有人认为是桂系逼宫;还有学者指出是“国民党内对中共的和、战意见分歧所致”。 以上因素,可以说都不错,但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是在同中共的军事对抗中连续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的失利所致。特别是其五大主力的全部覆灭,对蒋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使失去了抗击党内反对派的实力。

三大战役前,被誉为“御林军”的整编第74师是最先被歼灭的;辽沈战役时新1军、新6军被全歼;淮海战役后,第18军在双堆集被歼,第5军在陈官屯全军覆灭。这五支军队之所以成为国军的王牌军,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有全部美械装备,而是在抗日战场上同日作战赢得的英名,其作战力之强是其他军队难以匹敌的。第5军是国军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1军、新6军的前身很大一部分是出自第5军。而18军则是陈诚“土木系”的支柱。内战初期,18军几乎是蒋的救火队,无论是对付解放军刘伯承部的二野,还是陈毅的三野,胜多败少,特别是胡琏时代的整11师。

淮海战役初期,18军归属白崇禧的华中剿总第12兵团。1948年11月初,为解救徐州之围,蒋介石调黄维12兵团东进,白宗禧一个“不”字也不敢说,更谈不上什么逼宫。但到这个月底,解放军完成对黄维兵团的合围,12月6日发动总攻。同日,杜聿明部(辖第5军)突围受阻。 白宗禧才有底气抗拒蒋介石的命令。两天后,蒋致电白“命其以最快方法将所辖第二军调赴南京,增援守备兵力,但遭到拒绝。白氏并且进一步以其所拥有的兵力为后盾,要求蒋中正下野。” 2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无奈地写道:“桂白在汉口留政府东下之运械船舶,其叛逆昭彰,又对第二军东调始终阻止,乱臣叛将非可以诚感也。”

此时,尽管12兵团司令黄维、18军军长杨伯涛被俘,但蒋介石还寄希望于杜聿明部突围,保住他最后一张王牌。直到1949年1月10日,第5军的两位老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被俘,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自杀。至此,蒋介石的五大主力全军覆灭,蒋手中既没有王牌同中共对抗,同时也没有力量抗衡咄咄逼人桂系,他才真正开始考虑下野。就在第5军被全歼的这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杜聿明部大半(今晨)似已被匪消灭,闻尚有三万人自陈官庄西南突围,未知能否安全出险,忧念无已。此为我黄河以南地区之主力,今已被歼,则兵力更形悬如。但已尽我心力,无可愧对我将士……今后下野可以无遗憾矣。前之所以不为桂系强逼下野者,惟此杜部待援,我责未尽耳。

由此可见,蒋介石第三次下野,核心因素还是自己主要依靠的军事实力,特别是五大王牌军全部覆灭。

此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伴随着蒋介石在战场上的失利,美国选择了放弃蒋介石。对此,蒋介石痛恨地表示:“美国大使馆几乎为反华倒蒋之大本营,显受其政府之意图……两年以来美国政府马歇尔一贯倒蒋之政策此至更暴露无余,而其对我国侮辱亦至极点。” 特别是在他下野后总结教训时曾痛苦地表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