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和工具化是中国教育的两大顽疾。当了父亲,突然对一句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中国,你生下来就老了。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家长那样溺爱孩子,但中国孩子的成长史却是一部与家长的对决史。
有西方教育专家将中国家长称为“直升机父母”——将孩子当成赌注,以爱的名义做掩护,去逼迫他们完成自己未竟的人生目标,而毫不顾及其兴趣爱好。而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又往往鼓励家长们对孩子的公开绑架。
有首很有名的儿歌,说孩子们是花园里鲜艳的花朵。真正的花园应该是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绽放,每一种绽放的美丽都应该得到同样的掌声。否则,那些笑脸不过是言不由衷的傻笑。
但当北大清华耶鲁哈佛成为所有孩子必须追逐的目标,当大官大款大腕成为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所有的孩子便只能努力活成一个样子——他们本来都是与众不同的孤品,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独特的禀赋和才华。
对于无权无势的平民家长来说,现实的压迫过大,以致无力去为孩子设计未来。毕竟,高考是这个社会赋予孩子们唯一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付出的是童趣童真和青春的风采。这些考试水平一流的孩子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无一例外地需要重新补课——承担责任,放飞情感,安放灵魂。
更小的孩子在为上幼儿园、小学择校而全力以赴。背后是他们的家长在为此进行各种关系、财力的较量。
寒暑假来了,被绑在学习战车上的孩子们有了难得的喘息——尽管其中相当一批会被各种作业、社会实践继续围困。这是难得的补课时机——毕竟他们不是读书机器,完成做人的启蒙更急迫。
中国孩子的课外读物的主体往往是各类教辅读物,而电视上则充斥着各类知识讲座和浮华虚假的心灵鸡汤。动画片除极少部分原创,就是各类国外的动漫——其中日本作品最为风靡。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竟然拿不出像样的开启孩子心智、传承文化的作品,的确匪夷所思。
再比如,韩剧的风靡却往往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出口转内销,《大长今》和诸多家庭伦理剧都是杰出代表。
从这个角度看,在上一次现代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大冲撞时期,当时的教育家还能以开放的心态,坚守传统,使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实现对接,推动国学的扬弃与传承。民国时期的教材《开明读本》便是一个代表,至今仍让诸多文化精英推崇备至。同期的教育家们希望在一个开放的年代,以此达到“巧用国学、趣味德育、寓教于乐”,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