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名 (8)

荣氏百年 作者:杜博奇


上海总公司设有麦务部,对各地麦庄进行电报指挥,成功压低麦价之后,各地麦庄即接到指令,通过当地粮行进行大规模收购,并支付1%~1.5%的佣金。由于价格优惠,荣氏大量储备小麦以供长期生产。久而久之,荣氏面粉厂成为国内小麦行情波动的重要因素,大有操控市价之势。而那些单打独斗或规模弱小的面粉厂无力屯麦,只能听凭摆布,在麦收季开工,其他时间停产。利用这个“时间差”,茂新、福新从竞争者手中轻而易举地夺取面粉市场的半壁江山。

如此种种,“兵船”牌声誉日隆,成为国产面粉品牌的佼佼者。与此同时,本土面粉厂纷纷使用英美机器,极大提高生产能力,拉低市场价格,对洋面粉倾销形成正面阻击,迫使进口量逐步下滑。

随着1913年的结束,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随之到来,面粉业毫无疑问地走在前面。

“面粉大王”崛起

1914年7月末,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燃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德、英、法等欧洲强国先后卷入厮杀,无暇顾及各自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利益,饱受压迫的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欧洲大陆一片火海,各交战国旋即转入战时经济。特殊时期,一切为战争服务,农民、工人应征入伍,导致生产力锐减,土地荒芜、粮食减产、食品紧缺,各国自顾不暇,无力向外海出口食品。战争旷日持久,为解决军民之需,不得不向海外采购物资,面粉是采购大头之一。

见此情景,日本三井、三菱等商行趁机向欧洲各国倾销面粉,它们到上海采购,不论品牌、质量,一律兼收。中国面粉工业由此进入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但畅销国内,并且远销欧洲,中国一改往日忍气吞声局面,由入超(逆差)变为出超(顺差),摇身一变,成为面粉出口大国。

任何面粉厂老板都不想错过这轮发展时机,想方设法增大产量。想想看,只要生产,就有市场;只要机器开工,便意味着滚滚不断的财源。荣氏兄弟自然不甘人后,开始酝酿让事业更上一层楼的策略。

9月23日,荣宗敬32岁生日,荣德生从无锡赶到上海参加生日宴会。晚宴结束,兄弟二人趁兴夜游,不知不觉走到鸿升码头,故地重游,钱庄已闭,思绪翻滚,不免感慨万千。

望着滚滚而去的江水,荣宗敬突然说: “你还记得小时候滚雪球的事吗?”他好像在自言自语,也好像在发问,还不等荣德生说话,便接着说道: “捏个雪团,滚上雪,慢慢推,然后猛踢一脚,雪球飞奔向前,越滚越大。”记忆闸门在这个特殊的夜晚被忽然唤醒,只是荣德生不解大哥为何重提旧事。

显然不是单纯的回忆。荣宗敬又说: “办厂与滚雪球不是一个道理吗?采犬驴打滚’的办法,在推进中不断发展,这样,别人尚在彷徨,我已发展壮大。”沉默片刻后他又发愿: “从现在起,工厂不管好坏,只要有人卖,我就要买。”荣德生不禁恍然。然而,资金从何处来呢?

荣宗敬早有计议,通过三个途径筹集资金:首先,少发股息、不分红利,将工厂盈余转为建设资金。福新建厂时约定三年不发红利,为租用中兴、筹建福新二厂提供了资金;其次,建立职工储蓄所,吸收闲散资金 ;第三,投资钱庄、银行,以股东的身份便利调动更大规模的资金。

至于扩张方式,不外乎收购或租办老厂,因为急于出手,这些工厂大多降价以求。以较低的成本使用现成工厂,可免除一系列建厂开支,降低经营风险,这对急于扩大规模的荣氏企业来说再合适不过。

年,荣宗敬在上海光复路一带购买400多亩土地,开始筹备福新三厂,筹建资金全部来自福新一厂盈余。期间,中兴面粉厂租约到期,原主愿意出让,荣宗敬有意接手,遂从福新二厂提银12万两,全盘收购,后添置新机,建造成福新四厂,与福新二厂毗邻而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