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新三厂筹建用了一年多,1916年才建成,通过茂生洋行采购美国爱立斯生产的最新式粉机,由3部370匹马达驱动,日夜出面粉4500袋。至此,福新旗下有4家工厂,上海“福新系”悄然成形。
与此同时,无锡茂新也形成系列。1916年,茂新以每年2万元的价格租下拥有10部钢磨的惠元面粉厂,租期两年。次年期满,原主无意收回,荣德生出资16万收购,添置11部美制新机,改造为茂新二厂,日产能从1700袋提高到6000袋。当年,茂新一厂、二厂实现盈余16.8万。随后,荣德生先后租用无锡泰隆面粉厂和宝新面粉厂,并为茂新一厂扩充美制钢磨12部,日产能提升到8000袋,资本额升至60万元。无锡5家面粉厂,荣氏实际控制了其中4家。
从1914年到1918年,经过“一战”洗礼,荣氏面粉事业获得脱胎换骨的飞跃。日产能从13900袋提升至42000袋,虽然如此,产品仍旧供不应求,售价随之提高,年均盈利率达180%。
随着资本壮大,荣氏开始向外埠进军。1919年,荣氏考察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发现此地只有4家面粉厂,产品质量不敢恭维,认为在此“设厂改良,营业必佳”,于是集资30万元,买地建厂,筹备福新五厂。该厂两年后投产,钢磨22部,每日夜出粉6000袋,于武汉三镇独领风骚。
1919年秋,福新五厂开工之际,荣德生在茂新二厂旁建成专磨苞米粉的茂新三厂,随后到济南筹建茂新四厂。荣德生购入12部美制磨粉机,一部最新式350匹煤气引擎,招聘职工24名,一年后正式投产,日出面粉3000袋,比济南本地3家面粉厂的总和还要多。
恰逢“五四运动”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高潮,群情激昂之下,荣氏面粉大受欢迎,带来滚滚财源。“兵船”面粉为荣氏兄弟赢得“面粉大王”美誉,使其成为业内领军人物。
长期以来,日本人在上海开设面粉取引所(交易所),经营面粉、小麦的期货交易,控制了上海市场的原料和成品价格。五四运动之后,荣宗敬巧妙地利用政治局势,四处联络同业人士,自行组建交易所,以图摆脱日本人控制。“面粉大王”摇旗呐喊,一呼百应,很快募集到50万元。
1920年1月11日,中国机制面粉上海贸易所成立,荣宗敬众望所归当选为理事,掀起争夺面粉产业主导权的序幕;而另一方面,荣氏棉纱事业几经波折,亦终于柳暗花明。
撤股与创业
荣宗敬和荣德生是抱着同样理念和信心去经营振新纱厂的。他们不乏天真地认为,添机改造、扩大规模,纱厂定会取得面粉事业一样的胜利。尽管那时荣氏面粉事业才初露峥嵘,但他们已在梦想宏大图景了。
复制成功向来简单易行。从外在环境看,“一战”爆发后面粉业的情形也出现在棉纱业,荣氏兄弟意气风发地制订了棉纺工业发展计划,决意将振新纱厂的产能提高几个台阶。然而,作为管理者的他们太过单纯,忽略了“产权掣肘”,毫无意外地遭到保守的董事会的否决。
1914年的一天,振新纱厂召开董事会,荣德生第一次提出那个发展计划:增机扩建,发展4家工厂,无锡振新一厂、二厂设在上海,三厂设在南京,四厂设在郑州,纱锭数量随设厂数相应提高,由3万增加到30万。荣德生刚说完,董事会就炸开了锅,股东们几乎一边倒地反对他。
反对者毫不避讳地指出自己唯一目的就是赚钱,如果按照荣德生的方案,将赢利滚动投入建新厂,永远无法分到现钱。这些人并非全是鼠目寸光之辈,有些身兼洋买办等职,只是在风雨飘摇的时代缺乏安全感,所愿无非人财两全,都是抱着赚快钱的心理投资,所以会联合反对荣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