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蓝血十杰》 序言:狂热的理性(2)

蓝血十杰 作者:约翰·伯恩


我是在北大南门的风入松书店第一次阅读到《蓝血十杰》的。那是1997年的冬天,中国正处于新一轮商业热潮的前夜。80年代末的“十亿人民九亿商”的潮流,到了1992年之后更为强劲。但那时,大多数人都将商业理解成倒买倒卖,他们期待从权力的缝隙中寻找到政策空间,促成货物的流通,以此赚取利润。此刻的商业思想,像是江湖术士的翻版,人们推崇的灵机一动式的解决方案,何阳式的点子大王、牟其中式的策划人是其中翘楚。

我记得《蓝血十杰》给我带来的新鲜体验。我从未读完它,从未真正理解那个复杂的公司世界,但我却对他们的野心和信念深为着迷。每个年轻人都倾向于简化世界,期待寻找到一条通往荣耀的便捷之路。这十位主人公看来正是如此,他们没有见过战场的鲜血,却成为战斗英雄;他们不知道一辆汽车如何制造出来,却改造了世界上第二大的汽车公司……

 

当我被这些理论所包围时,开始逐渐理解《蓝血十杰》中十位主人公的意义。在管理学的谱系中,他们或许只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继承人,致力于将事物简化,以使效率最高化。但在他们进入福特公司的20世纪40年代,却正是美国商业世界的转折年代,强盗资本家的年代已经过去,膨胀起来的大型企业需要更多的规范与控制以免被自身的重量压垮,这十位年轻人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需求。和他们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论、麦肯锡咨询公司……

这十位主人公最终的悲剧性命运,不在于他们的理性精神和控制欲望(这种品质是维持事物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是他们没有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对于一个混乱的福特公司,删繁就简、统一规划的能力,至关重要,它将组织重新拉回到秩序之中。但是,当混乱开始消退后,如何再不让秩序变得死气沉沉则成了新的挑战。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容易变化,绝对的理性主义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他们用一种方案来应对所有的问题,当情景早已转化,他们却仍像是那位执着的刻舟求剑者。十杰们的理念在20世纪50年代时是企业管理的一剂良方,但到了80年代则成了病症的源头,令他们脱颖而出的和摧毁他们的,是同一种素质。在他们表面的理性之下,是一种深深的狂热——对确定性的狂热。

人类比自己想象的更愚蠢,在大部分时刻,我们无法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我们今天的成功也经常变成明天的陷阱。这或许也是《蓝血十杰》这段美国商业史上兴致盎然的插曲带给中国商业世界的启示之一,对任何难题,我们都只能找到暂时的答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