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种文化的背影 5

民国的底气 作者:落尘


在清华的第一年,王国维担任的是经学、史学、小学(古文字学)导师。对于王国维在清华期间的教学,清华国学研究院一二期的那些后来大多成名成家的学生们留下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记录。

徐中舒说,王国维体质瘦弱,身着不合时宜的朴素的衣服,面部苍黄,鼻子上架着眼镜。猛眼一看,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而细看之下,态度冷静,动作从容,正是一个修养深厚的大师的气派。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当王国维指示黑板上的甲骨文字时,他脑后垂下的纤细的辫发就全进了学生的眼中,这一镜头让他铭记终身。

吴其昌说,他第一次见到王国维是在哈同花园,别人问他印象,他说王国维是一只古鼎。到清华后在课堂上听王国维的课,王国维满口都是海宁官话,全班之中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全部听懂,因为他也是海宁人。平时王国维少言寡语,表情冷漠,让人感到极其乏味,而在一次师生同乐晚会上,王国维背起了《两京赋》,声音高低错落,余音绕梁,那起伏的声调在他的耳畔一生回荡。

王力则说,王国维那时留着辫子,戴着白色棉布瓜皮小帽,到了冬天,棉袍上勒了条粗布腰带,一副私塾里的冬烘先生的模样。

王国维讲《尚书》的时候,当堂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不懂”,而讲到他研究有素的问题时则说,“我的研究成果是无可争议的”,这种有一说一、认真求实的态度很让学生佩服。王国维上课从不迟到早退,上完课就走,风雨无阻。

四大导师中,梁启超比王国维的资格要老一些,但他对王国维很是推崇,他说王国维的学问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学生们问到什么问题如果梁启超答不出,就说你们去问问王先生看。陈寅恪初进清华时和研究院学生开玩笑拟了一个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其中就谑指梁启超和王国维康有为被称为“南海圣人”,梁启超是他的弟子,而研究院的学生又是梁的弟子,故称“南海圣人再传弟子”;王国维任南书房行走,相当于溥仪的老师,而研究院学生就教于王,则与大清皇帝恰为“同学少年”。。陈寅恪1926年秋天来到清华,是四大导师中最后到来的一位,他和王国维真正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年,但若论私交,在几位导师当中,因为王、陈二人在学术精神和气质上最相契合,所以关系反而最密切。

在清华的两年时间,是除了在日本京都之外,王国维人生中另外一段较为平静的时期,虽然这种平静非常短暂。

1926年9月,噩运再次降临到已经数次经历过丧子之痛的王国维头上。王国维住在上海时的宅邸叫尚明轩,据说风水不好,所以房租很便宜,但王国维不信这个,在他居住期间也的确没有什么事情。后来王国维北上京城,这间房子就给了调到上海海关工作的长子潜明夫妻住,结果在第二年上,潜明因伤寒病逝,年仅27岁。在天津的罗振玉接到噩耗,也赶来上海帮助料理丧事。治丧期间,新遭丧夫的罗孝纯悲痛之余,在父亲面前说了一些对公婆不满的话,有点儿相信风水的罗振玉本来就对潜明早逝,导致爱女年轻守寡心有不快,再加上此前王国维两次拂逆己意,于是丧事结束后罗振玉也没和王家仔细商量,就带着女儿直接回了天津。罗继祖是罗氏长孙,他这样追述罗、王争执经过:“潘夫人处置善后偶尔失当,姑母泣诉于祖父,祖父迁怒于王先生,怪他偏听妇言,一怒而携姑母大归……三十年夙交感情突然破裂,原因是祖父脾气褊急,平日治家事事独断,而王先生性格却相反,平日埋头治学,几于不过问家政,一切委之阃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