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寡言君子 1

民国的底气 作者:落尘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祖籍江苏武进。中国现代优秀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抗日战争期间以校务委员会常委身份主持西南联大校务。留学美国,归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说起梅贻琦,了解的人也许并不多,但说起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概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梅贻琦从1915年起受聘为清华大学物理教授,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至1962年在台湾去世,终身服务于清华,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也奠定了清华的治校理念和风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广揽人才,使得一时间清华名师荟萃;二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对清华实行民主管理;三是主张通识教育、思想宽容和学术自由。再加之儒雅谦和的品格,公正廉洁的操守,这些使得梅贻琦成为继蔡元培之后备受尊敬的一位教育家。

2005年,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病榻之上,面对前来探望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亦被称为“世纪之问”。钱还说:“回过头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而梅贻琦主持下的清华和西南联大,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两座高峰,后者更是在国土沦丧、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创造出了物质上极度匮乏、精神上辉煌灿烂的奇迹,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闻一多、华罗庚、吴大猷、赵九章等人都在此间完成了自己的重要著作,而从西南联大的学生中则走出了王浩、殷海光、王瑶、李赋宁、汪曾祺、何兆武、许渊冲、朱光亚、邓稼先、唐敖庆等人,其中还有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林语堂对西南联大有一句经典的评论:“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可以说是梅贻琦的很好的写照。梅贻琦不爱说话,以致后来得了“Gentleman of few words”(寡言君子)这个称号。当初韩咏华和他订婚的时候,韩的同学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得知消息,急忙跑去对韩咏华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咏华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这种沉默寡言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出自天生的成分,但和梅贻琦幼年的成长环境也不无关系。

梅贻琦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2月29日出生于天津,其父母共有五男五女,梅贻琦为长子。梅家在明成祖时代由江苏武进北迁至天津,负责驻守天津卫,但到清朝末期梅家家道中落,梅父虽然考取了秀才,但却不得志,只做得天津盐行的一名职员。庚子年间,梅家逃亡至保定,一年后返回时家产已经被洗劫一空,家境困顿,梅父更加郁闷难伸,以致经常吸食鸦片。其时梅贻琦十岁有余,除读书外,还帮助父母做家务事,踩着小板凳帮助父亲记账,协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梅贻琦的幺弟梅贻宝恰逢此时出生,后来梅贻宝回忆说:“诸兄姊每人都有一位奶妈,到了贻宝时期,只可一切从简,奶妈免聘了。母亲乳水不足佐以糕干。当时五哥按大家族排行,梅贻琦的弟弟妹妹们皆称呼他为“五哥”。十岁有余,抱着婴孩贻宝喂糕干乃是他家庭劳作之一项。月涵寡言,举世皆知,即是家人聚首,亦无二致。然而他曾屡次描述抱着我喂糕干这一幕。据我的心理分析,这是他对这还知自爱上进的小幺弟亲切满意的一种表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