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心协力克时艰

他们奠基西南联大 作者:汪龙麟 张仕英


作为哲学系教授和文学院长,冯友兰是西南联大各项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国难当头之际,全校师生和衷共济,共克时艰,用他们的坚定信念和赤子之心,创造了中国甚至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冯友兰曾说过:“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圉?”他认为,世界诸事各有分工,人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尽职尽责,“努力做其应有之事”。

西南联大时期,学校师生的生活相当艰苦,在冯友兰的《自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联大文学院就设在海关衙门里面……那座海关衙门久不住人,杂草丛生,好像一座废园,其中蛇类很多。有一位同事,晚上看见墙上有条大裂缝,拿灯一照,原来是一条大蟒倒挂下来。”联大师生在荒草丛生、虫蛇出没的环境中教学,其艰苦情形可想而知。

然而,困难远远不止这些,根据冯友兰小女儿宗璞女士回忆:“1942年以前,昆明常有空袭,跑警报是家常便饭,是每天必修之课。师生们躲警报跑到郊外,在乱坟堆中照常上课。”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家残坏,生灵涂炭,让人不能不奋发,虽然上有敌机轰炸,下有贫困煎熬,师生们仍然以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拼命地教,玩命地学,努力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作为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冯友兰甚至站在弹坑里为大家上课。联大师生不仅在教学上“努力做其应有之事”,根据联大校史记载,联大先后有八百多名学生参加了抗日,这在联大毕业的三千名学生中,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面对国家危亡,青年学子们以满腔热血,投笔从戎,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着鲜血和生命。

被旅美历史学者何秉棣称为“得力之人”的冯友兰,自1938年起担任文学院长,积极参与学校的领导工作,是西南联大决策管理层的最重要成员之一。

1942年,教育部训令统一全国教材和考试,要求联大按照统一核定的课程教学。为了维护自由的教学环境,联大教务会致函教务委员会加以驳斥,该函即是由冯友兰执笔。函中,他慷慨铺陈五大理由,说明训令的不可理解,指出大学不可千篇一律,只有包罗万象、推陈出新,方能促进学术的进步。同时,冯友兰以孙中山先生的权能分立说,驳斥教育部的权责不分,他说:“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殿最。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律以孙中山先生权、能分立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今教育部之设施,将使权能不分,责任不明。”最后,他话锋一转,由慷慨陈词的斗士变为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他从教育部的角度说:“然全国公私立大学之程度不齐,教部训令或系专为比较落后之大学而发,欲为之树一标准,以便策其上进,别有苦心,亦可共谅,若果如此,可否由校呈请将本校作为第……号等训令之例外?”

在这一开一阖中,体现的是他为学校争取学术自由的高度智慧和责任心。最终,西南联大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它没有被教育部的训令所牢笼,继续坚持着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