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每次进入清华,总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他和清华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奇缘”。罗校长1929年“破格录取”的定夺,成就了一个奇才钱钟书的求学之梦,同时也成了后来钱钟书面对多校邀请任职之时,毅然选择任教西南联合大学的原因之一。
钱钟书先生是一个爱国的才子。他学富五车,才贯中外,中西文化造诣极深。他先后留学英、法,熟悉西方文化,但却从不以此为荣。他为人傲岸有骨气,外语说得滚瓜烂熟,身上却不曾沾染半点洋进士的臭味,血管里流的全是中国人的血。
1937年钱钟书从牛津毕业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他留学英、法结束,凭他在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当时在国外找个不错的工作本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想到自己的祖国正处在日寇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怀着赤诚爱国之心的他,毅然地回到了自己眷恋的祖国。尽管之后他又经历过“文革”磨难和“五七”干校下放,但事后有人问及他对自己选择留守大陆后悔与否时,他表示他一点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假如时光倒流,让他再重新选择一次,他还是照老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祖国,不管自己受到多么不公正的待遇,他都不后悔自己当时的选择。
钱钟书每一次进入清华的方式总是用“破格”的方式。当西南联大聘请钱钟书为外文系教授时,钱钟书刚过28岁,是破格聘请的。1938年,钱钟书毕业回国时,很多大学想聘请他,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大学已经合并到西南联大)。这也源于当年清华大学对自己的包容以及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当时竭力促成钱钟书回清华任教的是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和他的老师吴宓。冯友兰是个爱才之人,他非常关心钱钟书,他在给梅贻琦的信中曾这样说:“弟意名义可与教授,月薪三百,不知近聘王竹溪、华罗庚条件如何?钱之待遇不减于此二人方好……”
在西南联大,钱钟书为外文系学生开设了三门课程:大一英文(六个学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四个学分)和现代小说(二个学分)。钱钟书第一天上课时,叶公超亲自到教室为学生介绍钱钟书,说钱钟书是他的学生,自豪之状,流露于色。钱钟书口才极好,妙语连珠。他的英语课堂,只说英文,不说中文;并且只讲课,不提问学生;对于学生,既不表扬,也不批评,时常面带微笑。他的课,纵横捭阖,恣意汪洋,给人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钱钟书性情率直,胸无城府,再加上他当时只有28岁,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恃才傲物,所以不大注重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说话直来直去,难免会得罪某些联大的同事。联大的同事评价钱钟书说:性情率真,眼界极高,一般人难入他的“法眼”,与同事关系处的并不怎么好。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只呆了短短半年就不辞而别,除了不愿违背父亲的意愿之外,和同事关系紧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