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8岁的破格教授

他们奠基西南联大 作者:汪龙麟 张仕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华罗庚便毅然放弃了在英国深造的机会,回到了水深火热的祖国,来到了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杨武之破格提拔华罗庚为正教授,当时华罗庚年仅28岁。

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日子,生活十分困难。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什么工作。一家6口人,就靠华罗庚那点儿微薄的工资生活。1938年,昆明战乱。为了躲避战争和节约钱财,钱钟书在西郊大普吉附近找了两间小厢楼,用最便宜的价钱,租了下来,华罗庚本来喜好抽烟,并且烟瘾还很大。迫于穷困,他把烟酒都戒除了。

不久,华罗庚第五个孩子出生了。华罗庚为了纪念他们当时困窘的生活情形,他给新生的儿子起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华光!从“华陵”(几年以前,他在英国研究“华陵——哥德巴赫”这一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为了纪念自己取得的成就,他给新生的女儿起名字“华陵”)到“华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国外,国内,从富有到贫穷,这其中包含了这位中国数学家在那个特殊时代的多少辉煌和辛酸!

1942年,《堆垒素数论》的中文版终于在年底完成了。不幸的是:这部30万字巨著,在寄给重庆的中央研究院的时候,寄丢了!

写作这部书稿时,华罗庚一边当大学教授,一边当中学代课老师,每天步行十几里,从城里到大普吉,几乎没有一天睡过5个小时。后来他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蹭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华罗庚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30万字的书稿的丢失,如五雷轰顶般击倒了华罗庚。华罗庚大病了一场,睡了整整半个月。

书稿丢失之后,华罗庚没有马上着手重写,而是认真研究手稿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重新认识这个数论学科。1944年,一部和原先中文版不尽相同,内容更加丰富,论证更加严谨的《堆垒素数论》英文手稿由苏联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堆垒素数论》的面世,使华罗庚成了当时数论领域内的巨星。

就在整个数学界,普遍认为华罗庚是哈代门下又一数论领域里的巨星之时,华罗庚放弃了他对数论领域如日中天的而研究,出人意料地将笔锋一转,走出了哈代大师的门槛,独树一帜,把自己的兴趣和心思又转移到了数论和矩阵几何领域,开始了他在世界数学界独闯天下的时代。

1944年,战争形势发生变化,昆明变得安宁了很多,华罗庚这才告别了他在昆明西北住了3年的牛圈,回到城里的一间潮湿拥挤的破平房,继续他的群论和矩阵研究。1945年,一门新兴学科矩阵几何学正式诞生,华罗庚便是它的创始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