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文化招义勇兵——这是钱穆对自己传道授业目的直言不讳的评价。
“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看到中国民族文化受到西方物质文明严重的冲击,钱穆痛心疾首,发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感叹。不管是授课,演讲,著书,还是做事,他始终围绕着“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和复兴中华文化、重建儒学传统”而展开。他的一生,无时无刻不为祖国和民族文化招收“义勇兵”。
1949年6月,因校舍迁移,钱穆来到了香港。在香港,失业失学的大陆青年在大街上随处可见,钱穆决定兴建一所学校,尽管他对这事没有太大的把握。后来,在有人问及他创办新亚的动机时,他直言到:我是从大陆过来的,并且又是从事教育专业的。我不忍心看着他们流离失所,就像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没人管一样。我觉着,这条路应该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一条正确之路。
可以说,钱穆的恻隐之心和中国传统知识份子经世救国的抱负让他产生了兴办学校的决心,他的选择,为我们的祖国培养了许多古文学和历史的传承人。1950年秋,新亚书院(今并于香港中文大学)在钱穆等人的努力之下建成了。在新亚的日子,是钱穆一生最艰苦、最忙碌的一段,但就是那段时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的都是他为祖国招收的“义勇兵”。
回首钱穆的足迹,从北大到联大,从大陆到香港,后来又来到了台湾,流转迁徙多个地方。但不管身在何处,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中国文化研究,并且始终以“中国文化的传承,也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震荡、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何去何从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学问宗旨和终极关怀。
移居台湾后,钱穆依然坚持讲学,宣传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一次,他在自家的素书楼给学生讲课时,情到深处,非常激动地说:“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招义勇兵,为中国文化招魂,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他的为国爱国的精神,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
直至暮年,钱穆也没有忘记为祖国招收“义勇兵”。1986年,钱穆在素书楼赠送给学生一句话:“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这堂课,是他92岁高龄的时候告别杏坛的最后一堂课。
回望钱穆一生的业绩,季羡林曾这样评价过他:“他(钱穆)以史学成名,但他的学问又不仅为史学所限,其治学出入经史子集四部,可以说是集传统国学于一身,是20世纪中国国学界少有的一位‘通儒’”。
1990年8月,这位“通儒”逝世于台北,葬于太湖西山之俞家渡石皮山。他的逝世,有人称之为“象征着传统国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