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回想这首《烽火扬州路》,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久远的记忆。
那时我还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上学,Walkman正在流行,放的是卡带,我就愿意戴上耳机跟着流行音乐一起唱,有时唱的声音很大自己都不知道。骑自行车时我更喜欢听音乐,踩着脚镫子踏着音乐节奏,既轻松又带劲,我觉得这是欣赏音乐非常好的状态,甚至比现在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的状态都好。因为身体可以跟着节奏律动,可以更充分地感受音乐,也容易迸发出创作灵感。
《烽火扬州路》其实就诞生在这个时候、这个状态中:我清楚地记得,在音乐学院附中读高二时的一个中午,放学后我骑车回家,照例一边骑车一边唱歌。刚从复兴门骑到南礼士路儿童医院路口,一段非常好的旋律就在我脑海中出现了,当时真是很激动,我觉得我必须要把这段旋律给记下来,否则害怕忘记。正好我的Walkman有录音功能,于是我立刻停车,在路边把这段旋律录了下来,那时真是兴奋得不得了,因为好听,因为激动。这种激动一直持续到下午上课,我根据录音,迅速在课堂上把音乐旋律写成了谱,这是一首具有Blues感觉的曲子。有了旋律,有了曲子,万事俱备,只欠歌词——正好当时古文课讲的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灵光一闪,我为什么不试着把这首辛词填进曲子里呢?结果这样一试,居然词曲贴合。于是,《烽火扬州路》这首曲子,就在课堂上基本完成了。
《烽火扬州路》第一次演唱,是在当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元旦晚会上,班里几个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了演出阵容:拉小提琴的高翔弹键盘、拉大提琴的官勇弹贝斯、打民族鼓的蒲海打架子鼓,由我来演唱——这首歌在当时的音乐学院达到绝对火爆的程度。元旦晚会过去以后,当我们再开始上学的时候,全学校的人都在说这首歌太有意思了,都在竞相传唱。
《烽火扬州路》在音乐学院轰动以后,又过了几年,我加入了轮回乐队,很自然的,这首曲子也成了乐队的第一批作品。在1992年的时候,轮回乐队版的《烽火扬州路》被录音师老哥(王欣波)收录到他正在筹备的专辑《摇滚北京》里——在九十年代初,谁都知道百花录音棚的老哥是最好的摇滚乐录音师。老哥把《烽火扬州路》放在AB面卡带的A面第二首曲子的位置,这通常是安排比较重要作品的位置。然而,在老哥的录音棚里录这首歌,却是轮回乐队成立后的第一次录音,我们谁都没有经验,多亏了老哥的帮助,从音乐到设备,每一个环节老哥都帮我们设计。我还记得,老哥当时建议说:“既然是一首宋词,可不可以加点中国乐器的元素?”在当时,中国的摇滚乐队很少加入民族乐器,这个想法还是很有挑战的。可是对于自幼学习民族音乐的我来说,加入民乐元素并不难。我大概地想了一段旋律,请我的同学陈晓俐(当时的女友)来录了一段琵琶。不知道这是不是摇滚音乐第一次和琵琶亲密接触,大家都很喜欢这种跨越古今的碰撞。但是我们乐队的录制过程,就漫长多了。大家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各种技术也都在试验中,所以录制过程拖了很久,直到午夜十二点还没轮到我的录唱部分,所以我就在录音棚的沙发上睡着了。记得我被叫醒是在凌晨三点,老哥说:“好!你可以录音了!”我赶忙用冷水洗了把脸,清清嗓子,抖擞精神唱了起来——我发现,凌晨三点钟唱《烽火扬州路》很有感觉,或许是声带还没有完全苏醒就开始演唱,更多了一些声音的张力,录音很顺利。我还记得,当我们离开录音棚的时候,已经是早晨了,大家好像一起在街边吃了早点,然后坐着头班公交车各自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