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性别的时代(2)

生为女人:性别、身体、欲望、情爱与权力 作者:孔见 王雁翎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在北京怀柔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非政府论坛上,有两个使用频率十分高的名词:sex(生理性别)和gender(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将性别区分为sex和gender之上的。最早的女性主义者们认为男女的不平等不是生理性别造成的,而是建立在社会限定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谓社会性别gender之上的,所以她们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这种理论被称为经典女性主义或社会性别论,或称为社会性别差异论。法国的女权运动领袖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就是对这个理论的重要发挥。

在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这个理论受到了各种质疑和挑战,也得到发展。首先是以黑人女性主义者为代表的很多第三世界女性,认为一个女人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女性,她还属于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民族,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在社会这张网上,她是独一无二的,不会与其他妇女相同。比如一个黑人妇女成天在室外劳作要求有休息的权利,与一个白人贵族妇女要求走出家门工作就不一样。这种女性主义灌注着弱势阶级与民族的心理抗争热能。

到了20世纪60年代,广泛传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更为严重的对传统女性主义的挑战。后现代女性主义首先否定了传统女性主义的“男女平等”的概念。因为女性应该和哪一个阶层的哪一个种族的男性平等呢,是脑力的平等还是体力的平等呢?这是女性主义从未回答也无力回答的问题。平等往往导致女性的个性和特征消失,用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平等意味着女性必须进入男权所控制的各个领域吗?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在生活中相同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平等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当她们重新来讨论妇女解放的可能性时,她们认为两性平等观是男权的思维逻辑的延续,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妇女。后现代女性主义放弃了妇女解放的一些口号,尽心去解构社会意识、思维习惯、传统文化,以及人的主体性对女性主义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