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与香港之行,很能体现陈序经的办学特点:一手抓教授,一手抓经费。香港之行,陈序经满载而归,一个商人慷慨地给了陈校长二十万元港币作学校的经费,这数目在当时绝非寻常。再加上其他的资助,这位在东南亚学界有相当影响的校长便开始大展拳脚了。
8月,陈序经正式到校。9月,新学年开始。新任校长第一次对全校师生作训词,内云,“岭南虽是一个基督教大学,但对于学术的发展,它并无宗派之分,而注重于自由讨论的精神,也许是有了这种精神,岭南才愿意去找一位没有受过洗礼的人来主持校务,这又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创举,这是兄弟所觉为荣幸的。”
从这段发自内心的训词,大体可以探知陈序经的办学思想,那就是“注重自由讨论的精神”。九年后,中国大地开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运动,时为中山大学副校长的陈序经撰《我的几点意见》,认为搞学术“要有优容雅量,否则学术就很难有显著的进步”,“假使我们把高等学校的生活,完全当为政治生活来看待,这就是把政治庸俗化”。从实质看,陈序经的几点意见不过是他一贯“注重自由讨论的精神”的继续,论调很持平。但随后在“反右”中受到冲击。倒是“优容雅量”一词,正是他一生为人办事的真实写照。
陈序经的到来,为遭受经费困扰、师资疲软的岭南大学,注入了一股生机。9月,毕业于巴黎大学,曾任西南联大以及中山大学教授的语言学专家王力(了一),受聘到岭南大学教授音韵学并兼文学院院长。王力在岭大一直服务到1952年的院系调整为止。
这里有一段内幕小故事:王力是在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的任上受聘到岭大的。时国立中山大学的教授薪水低微,王力受薪只有一百多元,而陈序经聘王力的薪水据说达四百多元,每月还有特别津贴,相差何止四倍。此事一时成为学界的谈资。
10月,第一批离平南下的高级知识分子抵达岭南大学,陈序经盛夏的北平之行开始见效。第一批学人大部分是北平医学界的精英,如谢志光、司徒展、陈国祯、白施恩、秦光煜等。谢志光,北平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是中国临床放射学的创始人,他对放射学的贡献,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为“谢氏位”,声誉卓著。其他四人,全是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博士,俱为北平各科的医学专家。正是这一批协和医院的精英,连同后来抵达广州的几位医学界名教授,共同撑起了在中国医学界有相当名声的中山医学院的半边天。因此,才有后来中山医学院有“八大一级教授”的说法。
其时,陈序经把这批医学英才全部安置在岭南大学医学院,并且在当月马上开课。陈序经已打破常规,何时有学人南下报到,何时就受聘上课。在1948年的秋季,岭南大学祥气云集,有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南国地区众多院校之中脱颖而出。如果就局部地区或一所学校而言,若能假以时日,陈序经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教育事业上的奇迹。
远在上海的陈寅恪不一定知道岭南大学这种新气象,但那里有一个陈序经就足以令人放心了。再加上从未涉足岭南这块土地的陈寅恪,其实对岭大并不陌生。
1939年初,英国牛津大学特聘陈寅恪为汉学教授,邀请陈寅恪前往牛津做研究与开讲座。其时陈妻唐筼与三个女儿抗战避难,受困于香港,生活艰辛,陈寅恪遂有举家赴英伦之念。
在陈寅恪漂泊的大半生,此时命运似乎露出些许曙光,它仿佛预示着陈寅恪的中年应该有一个转折点。但有谁知这竟是陈寅恪中年遭受一连串打击的第一步。这年夏天,陈寅恪暂时结束西南联大的教学工作,从昆明飞抵香港,与妻女团聚,并等候从香港到英国的船期。
陈寅恪本与海有缘。他第一次睁开双眼看世界是十二岁(1902年)那年。这年他随兄长陈师曾第一次乘船漂洋过海到了东京,是大海将他送往异邦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