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场悲欢 宦海沉浮 (2)

铿锵大唐 作者:朋星


桃李满天下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当宰相,德高望重,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尊称他为“国老”,上朝时也不让他跪拜,说:“每见狄公下拜,我也腰痛。”并告知其他大臣,非有大事,不要去烦劳狄老。久视元年(700),狄仁杰去世,武则天痛哭流涕,说:“国老去世了,我感到朝堂好像空了一样。”

狄仁杰理政,特别善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他所推荐的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因此,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在您那里了!”狄仁杰说:“举贤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私人。”

“桃李满天下”遂成为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育才众多,到处都有学生。

还有一个成语“白云亲舍”,也与狄仁杰有关。狄仁杰辞别在河阳(今河南孟州)的父母,赴并州(今山西太原)为官,途中登太行山,回头望见白云孤飞,对左右说:“我父母就居住在那片云下。”瞻望惆怅了很长时间,白云飘移消失后,他才离去。后来,人们便用“白云亲舍”、“瞻望白云”比喻思念父母。

吾貌虽瘦,必肥天下

唐玄宗的宰相韩休,刚直不阿,敢于规劝玄宗。玄宗每次宫中宴乐或后苑游猎,稍有过失,便问左右侍从:“韩休知道吗?”话音刚落,韩休规劝的谏疏就到了。有一次玄宗对着镜子闷闷不乐,侍从说:“自从韩休当宰相以来,陛下比以前瘦多了,为什么不把韩休贬谪外地呢?”玄宗深知留用韩休这样的大臣对国家有好处,因此感叹说:“我虽然瘦了,但天下一定肥了。”

截镫留鞭

姚崇在荆州(今湖北江陵)为官,清正廉明。三年之后,当新的州官来接替他时,全境的官吏和老百姓都哭着拥在马前,拦着道路不让他离去,他的马鞭、马镫都被人们截留下来,用来表示对他的眷恋。新任州官把这事写成奏文,上奏唐玄宗,请求加以褒奖。玄宗赐给姚崇黄金千两。

后人用“截镫留鞭”比喻爱戴、挽留好官,也用为对离职官吏表示挽留惜别的套语。

泪从何来

成敬奇才学不浅,自己到朝堂向女皇武则天自荐,请求一天之内考他文章三十题。武则天命王勮考他,被任命为校书郎,后来升到监察大理正,与宰相姚崇结为亲家。有一次姚崇病了,成敬奇到家中来探望,对着姚崇涕泪横流。他怀中放着几只活鸟,此时一一掏出,请姚崇用手握住然后再放飞,并祝颂道:“祝愿宰相大人早日康复!”姚崇勉强听从了。成敬奇走后,姚崇很鄙视他的阿谀谄媚,对子弟们说:“他的泪从何而来?”从此不再礼遇成敬奇。

死姚崇算计活张说

姚崇和张说同为皇帝的辅政大臣,但二人矛盾很深,多次互相伤害,张说尤其痛恨姚崇。姚崇病重,告诫几个儿子说:“张丞相与我不和,矛盾很深。然而这个人贪财奢侈,尤其喜欢珍宝器玩,我死以后,他因曾与我同官共事,当会来吊唁。你们要多拿一些我平生收藏的珍宝,陈列到帐前。如果他不看这些东西,你们要迅速安排家里的事情,全家人都会遭到他的迫害;如果他注意这些东西,你们就不用担心了,将他喜欢的东西送给他,然后请他撰写我墓碑的碑文。得到他写的碑文以后,立即就上报皇帝,并先将石料备好,尽快镌刻。他回过神儿来,几天后必定后悔,如果以修改文辞为理由索回碑文,你们就让他看刻好的石碑,并告诉已经经过皇帝同意,不能再改了。”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吊唁,注目留意姚家的三四件宝器,姚崇的儿子完全按父亲嘱咐的做了。没几天张说便写好了碑文,叙述姚崇的生平详细中肯,评价很高。大意是说:“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语出《老子》,养育、化育的意思)之功存。”称赞姚崇像撑天的八根柱子之一,位列高超明智的贤臣行列,虽然岁月四时流逝,但他的教化政绩功劳永存。几天以后,张说果然派使者来索要碑文文稿,说是词句没有考虑周密,想要拿回去修改。姚崇的儿子引导使者去观看已经刻成的石碑,并告诉已经上报给了皇帝。使者回报张说。张说悔恨地拍打着胸膛,模仿“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司马懿)”的说法,说:“死了的姚元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能远不如姚崇啊!”

考官和考生的较量

唐玄宗时期,进士考试曾发生了一场风波,结果却是皆大欢喜,三方都赢了:考官改了犟脾气,考生免了司法处理,朝廷也借机改进了科考制度。

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昂担任考功员外郎(吏部考功司副长官),掌管科举考试。他是滑州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人,开元二年状元及第,工诗能文;但是性格刚直褊急,不能宽容待人。走马上任伊始,他就召集参加进士考试的举子们,严厉告诫说:“文章的好坏高下,一看就都知道了。至于考试的录取还是淘汰,这就全依赖于主考官的公正了。本官秉公办事,严禁徇私舞弊,如果发现有托关系搞人情走后门的,我就一概不录取!”

考生李权,和李昂的舅舅是邻居,关系很好;虽然李昂说得口气强硬,但李权半信半疑,觉得可能是例行公事吓唬吓唬人。为了确保成功率,李权便拜托李昂的舅舅在李昂面前美言几句。李昂的舅舅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就在李昂面前夸奖了李权。不料李昂上了犟脾气,大发雷霆,先赶走了舅舅,随后召集举子们,当众数落李权的“小聪明”。李权觉得很冤,辩解说:“我担心您或许不大了解我,所以请人向您略为介绍介绍,供您全面了解情况,并不是求您特殊关照。”李昂当然不听,并心生一计,对考生们说:“看各位所作的诗文,确实都是很好的。可是古人有言,‘瑜不掩瑕’(反用成语,寓意优点也掩盖不了缺点),这是句忠言呀。各位诗句中有些用词不当的地方,我想指出来商榷商榷,你们看怎么样?”主考官亲自给改作文,谁还能说不行,众人都说:“好!”考生们出门散去的时候,李权对别人说:“刚才李昂说的话,其实是针对我的。李昂担任这届主考官,我肯定是考不上了。唉,诗文辞赋,又有什么用呢!”嘴上虽这么说,但心里很不服气,李权也将计就计,暗中寻找李昂的过失。

几天后,李昂率先摘录了李权文句中的一些小毛病,张贴在大街上,羞辱李权。李权考虑成熟后,也找上门去,对李昂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的文章写得不好,多谢您的宣传,大家都已看到了、听到了;而您写的那些曾广泛传播的好诗句,我也想和您商榷一下,可以吗?”身为主考官却遭考生奚落,李昂火冒三丈:“有什么不可以的!”李权便说:“‘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这是不是您的诗句呢?”李昂说:“是!”李权“歪解”说:“古时候尧帝年老体衰,厌倦管理天下了,打算把帝位让给隐士许由。许由讨厌听到这样的话,觉得尧的话弄脏了自己的耳朵,所以跑到渭河边洗净了耳朵。现在,大唐皇帝正值青春年华,不会把帝位禅让给你,可是你为什么也要去洗耳呢?!”这话够毒辣的,“无限上纲”想把隐逸思想当作政治问题,置李昂于死地。李昂虽明知是讹诈,但还是感到惶恐,便把李权告到宰相那里,又以李权蛮横无礼、顶撞上司为由,把他交给执法官吏惩治。

事情要是再闹下去,双方都将难以收拾。宰相和朝中官员纷纷劝李昂“和为贵”,息事宁人。开始李昂还执拗强硬,不肯通融,但是时间久了,舆论的压力太大,李昂也就转变了态度,不再追究李权,而且对其他走门子求情的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司法部门认为李权的言语无法治罪,对他没作任何处罚。这件考场争讼案就这样悄悄地结束了。事后,朝廷总结经验教训,认为尚书省吏部考功员外郎官位太低,无法驾驭和震慑众多的科举考生,于是决定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

不走运的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无缘官场,布衣终身。但是也并非完全“无缘”,只是不走运,没有抓住机遇。

孟浩然的政治热情来得太晚,四十岁之前在家乡读书种菜,四十岁那年才奋起直追,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时,比他小十二岁的王维早已中进士做官多年了。孟浩然到了长安,考场外的工作做得太差,结果是没有考中。不过也有收获,以自己的诗才,结识了一些诗人兼官人,如王维和张九龄就对他很欣赏,引为知己。

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来到他的官衙谈诗论文,二人谈得正高兴的时候,忽报玄宗皇帝驾临。孟浩然是个没有功名的普通百姓,哪能唐突拜见皇上?惊惧之下,赶紧藏到了床底下。玄宗坐下来与王维谈话,王维不敢隐瞒,如实奏报了孟浩然来访的事情。玄宗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据说诗写得很好。”随即命令孟浩然出来相见。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如果答对适宜,皇帝一高兴,孟浩然的乌纱帽就飞过来了。可是孟浩然太紧张了,竟然说错了话、吟错了诗。玄宗问:“来时带什么诗作了吗?”孟浩然说没带,玄宗便让他当场作一篇。孟浩然感慨自己已到不惑之年仍怀才不遇,开口吟咏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诗里有抱怨玄宗不识人才的意思,玄宗很不高兴,冷冷地说:“我并未不用你,是你自己不求上进,怎么反倒作出这样的诗?”随后下旨,你孟浩然不是要归南山嘛,那就离京走吧!惹怒了皇上,孟浩然的仕进之路从此就断绝了。

王维的科举仕进之路

王维奏响了盛唐的山水诗音,别看他的山水诗空灵洒脱,他早年却有着强烈旺盛的功名欲望,为了金榜题名,竟然不惜装扮成伶人的模样,向公主献曲求助。

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王维在诗坛上就很有名气了,而且多才多艺,善画泼墨山水,通晓

音乐,弹得一手好琵琶。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喜欢文人墨客,很赏识王维。开元九年(721),                                                                                                                                                                                                                                                                                                                                                                                                                                                                                                                                                                                                                                                                                                                                                                                   

王维打算参加进士考试,来到京城岐王府上,请他跟主考官打个招呼,期望一举成功,力夺头名状元。因为当时的进士考试,不仅看考场答卷的成绩,也参考考生平时的诗文名气和人际关系。听了王维的请求,岐王连连摇头叹息,原来他早就替王维打听过了,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来头很大,已经托人请公主给主考官写了信,要求这次考试录取张九皋为第一名。王维知道公主的权势比岐王大得多,她定好的人选谁还能再推翻?没有办法,自认倒霉吧!岐王见王维垂头丧气,就出主意说:“事情还不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咱们不能力争,只可智取。”王维眼前一亮,忙问如何智取。岐王策划说:“公主爱听音乐,你可以先扮成伶人弹奏琵琶,引起公主的注意后再献诗求援。现在你就回家抄录十首旧作,练好一曲琵琶新调,五天之后来见我。”王维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好回家抄好了自己得意的十首诗歌,而后苦练琵琶,把一只新曲弹得滚瓜烂熟、得心应手。

五天后,岐王给王维换上了一身华丽漂亮的伶人衣服,带他进了公主府第。对公主说:“承蒙公主接见,我愿奉上音乐酒宴。”筵席中,伶人依次前来,王维年少貌美,风度翩翩,站在伶人前排格外引人注目。公主看着王维,向岐王问道:“这小伙子是什么人?”岐王回答:“是个音乐行家。”于是公主就让王维独奏琵琶。王维大显身手,琵琶弹得曲调哀切,满座感动。公主听得入迷,禁不住问道:“这曲子叫什么名字?”王维放下琵琶,起身答道:“启禀公主,此曲名叫《郁轮袍》。”岐王见机会成熟,对公主说:“这个青年人不仅精通音乐,更擅长诗文,是一流的大手笔!”公主兴致高昂,就问王维带诗文来了没有,王维立即取出事先抄好的诗歌献上。公主读后,又惊又喜,夸赞说:“这些诗都是我平时喜欢吟诵的,原来以为是古人的佳作,想不到竟是你写的!”随即命人换下王维的伶装,坐到贵宾席上。王维人品出众,语言诙谐幽默,座中贵客对他十分钦佩。岐王又趁热打铁,把话语切入正题:“今年进士考试,如果能以他为头名状元,那可真是国家的精英啊!”公主顺着话题问道:“为什么不让他去应考?”岐王揭破谜底:“他自尊心很强,若不能名列首位,就不肯应考。但是,听说您已经安排了张九皋。”公主笑着说:“张九皋不关我的事,我也是受人所托。”接着回头对王维说:“你要真想应考,我自当出力”。王维大喜过望,赶紧行礼致谢。宴会之后,公主没有给主考官写信,而是把主考官召到自己家里面授机宜。科考结束后,张榜公布,王维果然名列榜首。

中进士后,王维任太乐丞,因事被贬到外地为司仓参军。后来回长安,得到宰相张九龄的奖掖提拔,官职渐有升迁,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张九龄罢相,四十多岁的王维从此对政治不再那么热心,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隐居终南山,后又在蓝田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购得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弹琴作画赋诗,并吃斋念佛。所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有超脱红尘之意。他画画追求意到手成,不拘泥于世俗常规,常把桃花、杏花、芙蓉、莲花同画一景,《袁安卧雪图》甚至把芭蕉画在雪景中。他对自己的画也颇为自负,曾题诗说:“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其六)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王维来不及跟随唐玄宗出逃四川,被安禄山俘获。王维服泻药装成痢疾,又假装得哑病,但安禄山一向看重王维,派人把他送到洛阳,关押在普施寺内,逼迫他担任了官职。一次安禄山在宫中凝碧池举行宴会,乐工都是侍奉玄宗的旧人,王维内心哀痛,作诗感伤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凝碧池上作》)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调查处理那些曾在伪朝作过伪官的人,王维在劫难逃,无奈之下只好拿出这首诗来为自己开脱,又有他做高官的弟弟王缙愿意自免官职来给哥哥赎罪,肃宗才对王维从轻发落,贬职责授太子中允。后来王维虽又升为尚书右丞(因此被人习称为“王右丞”),但饱经沧桑的他已是心灰意冷,更醉心于参禅奉佛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生几许伤心事,不想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顺便提一下,王维的弟弟王缙,也是一位诗人,官至宰相,喜欢给别人写碑文以获取“润笔费”。一次有人来给他送润笔费,却误敲了王维的家门,王维指着王缙的住宅说:“大作家在那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