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风物徘徊忆乡愁 烟云过往传乡情(2)

品读苏州 作者:嵇元


这是一本散文集吗?从广义来说,当然是的。但是,嵇元显然在写法上想有所创新。首先他搜罗的参考资料和引用的文章之多,让我惊叹。这本书援引的书或文章,概有四五百种吧!这显示了嵇元不想写一本看见啥就抒发一通感想、偏于主观印象的散文,他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通过旁征博引各种原始材料,勾勒过去的人和事,让读者了解那原已尘封的历历往昔,领受他对苏州的真切观察。但材料再珍稀,也是死的,作为记者,嵇元又采访了许多人,有年长者,有比他年少者,有他年轻少时甚至童年时的记忆,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陈事旧迹(或者说是关于苏州过去许多沉沦的事体)。材料的繁复和精心利用,加强了这本书的知识性、真实性、新闻性、趣味性和厚重感,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能多多满足读者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不期然产生阅读中所获带来的愉悦。

报社对记者的稿件有多种要求,除信息型稿件应告诉人发生了什么外,有点字数的稿件通常还需要告诉人为什么会发生这一新闻事件、有些什么意义,简单说来也就是带着问题、思考着写稿件,交出的稿件要有点深度、有点分量。《品读苏州》可以说几乎大多数篇幅,作者也都在讲述他的所见所知。比如,嵇元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童谣,先考证叫“外婆”有哪些地方,然后无可辩驳地说应该圈到浙江或苏州,然后又据民国时民歌采风的可靠记载,缩小范围,“图穷匕见”,落实这是首苏州童谣。但这仅仅是引子,只是他卖的第一个关子,接着通过童谣中的“外婆”的引证,编织了许多材料,一章章、一层层辨析清末到民国那段时间,苏州农村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披露了土地主对耕田和组织佃户进行农作生产已逐渐不感兴趣,陆续脱离农耕来到了镇上;接着讲述商品经济以镇一级为单位在苏州广大农村开始孕育——行文的字里行间想说明苏州今天的发展之所以领先全国,其基础之一是乡镇企业的壮大,而乡镇企业的出现,其原因是苏州的镇级经济,早在民国时就已开始起步(嵇元在另一篇写1958年大跃进的文章中,他又用当时报纸上苏州农村全面发展工业的报道,证明乡镇企业起源于苏州)——他从“外婆桥”一步步抽丝剥茧,原来是想说明苏州工业化中这一环问题。散文读来自然不会让人有轻飘飘的感觉了。又如,他写弹词四大名作,写苏剧,写苏州话,写观前街,写太湖,写运河,写丝绸产业,写苏州中医去北京,写基督教青年会和北局小公园,写苏州菜肴点心……无不灵透地道出了他对家乡的见闻。

当然,从文学作品来讲,和新闻报道有所不同,散文不是没有观点,有些事说到了就算任务完成,目的达到了,与其直白抛出自己的观点,不若含蓄委婉一点更好,文章看过后需要作思考感想的,当是读者的事了。《品读苏州》的散文篇,作者每每也是说到嘴边,话就打住不多了,似乎哀而不怨,语犹未尽,有点音在弦外,意到笔止,让人读来回味隽永,仿佛品一杯太湖碧螺春茶,余香迟迟在口,又似听柳林曲隈深处牧笛吹,传声袅袅不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