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许宝蘅日记 作者:许恪儒


先父许宝蘅先生,字季湘,号巢云、公诚、觉庵、央庐,晚号耋 斋,别署咏篱仙馆、寿同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仁和许氏 为浙江世家,自清乾隆后科第蝉联,颇得盛誉。     清光绪元年乙亥十一月二十三日(1 875 年 1 2 月 29 日),先 生出生于湖北汉口郭家巷。先祖父秦兆公(讳之瓒)时任湖北 候补知县,兼江汉关大关委员。先祖母张太夫人先已育有三子、 三女,先生排行第四,在兄弟中最幼。先生四岁丧母,由继母夏 太夫人抚育成人。光绪六年(1 880 年)先祖父任湖北东湖县知 县,至二十三年(1 897 年)始卸任回武昌(其间曾调署建始县、应 山县),同年七月病逝。故先生虽然籍隶浙江,实则在湖北长 大,所以朋友中颇多鄂人。     先生五岁人私塾,因先祖父频繁易地为官,只好辗转相随, 先后从师多人学习举业。光绪十八年(1 892 年),回到原籍杭州 应童子试,人仁和县学。二十八年(1 902 年)由附生应庚子辛丑 恩正并科本省乡试,中第七十八名举人,时年二十八岁。次年以 举人报捐内阁中书。经由陕甘总督崧蕃保举经济特科,考取一 等第三十名(后全部取消)。三十二年(1 906 年)到内阁后,学 部咨调派学制调查局行走。不久,巡警部又调署外城巡警总厅 六品警官,后经学部奏留,以主事用。次年考取军机章京。军机 大臣张之洞等因先生文笔敏捷,立言得体,深加倚重。光绪三十 四年(1 908 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病逝,所颁帝后遗诏及2 许宝蘅 日记 部分上谕,皆先生草拟。宣统元年(1 909 年),丁继母夏太夫人 忧,调充宪政编查馆科员,兼大清银行差事。稍后,清廷因官制 改革,撤销军机处,设内阁承宣厅。故宣统三年(1 9 1 1 年)先生 服满后,经内阁总理奏派充承宣厅行走,在总务厅办事。是年八 月,武昌起义爆发;十二月,清帝退位。     1 9 1 2 年民国建立,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先生 任大总统府秘书,兼国务院秘书,后调铨叙局局长。1 9 1 3 年,任 临时稽勋局局长。1 9 1 4 年,临时稽勋局撤销,内务部增设考绩 司,先生任司长,其间一度代理内务部次长,并任办理知事实验 处处长,四次主持文官考试。1 9 1 6 年,考绩司裁撤,先生遂辞职 家居。1 9 1 7 年,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先生任大总统府秘书。 当时任内务总长的钱能训,为先生族姑丈,遂召为内务部秘书。 1 9 1 8 年,一度代理内务次长。1 9 1 9 年后,先生两度任国务院参 议,两度任国务院铨叙局局长,一度任国务院秘书长,又兼国务 院法制局局长,直至北洋政府解体。1 927 年 1 1 月,应傅增湘之 约,兼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兼管掌故部,主编《掌故丛 编》。     1 928 年 7 月,应省长翟文选的邀请,任奉天省(后改称辽宁 省)政府秘书长。次年底,翟文选辞职,先生回京。1 930 年 2 月,黑龙江省省长万福麟聘先生为顾问。1 93 1 年 2 月,又应万 福麟之子万国宾之聘为洮昂铁路局顾问。7 月,回京料理家事。 不久,即发生“九一八”事变,关内外交通阻隔,先生遂赋闲 家居。     先生平生不置恒产,既无土地,也无工商投资,在北京一直 赁房而居。因兄弟三房同爨,食指甚多,繁浩的家庭开支主要靠 先生薪俸维持。赋闲稍久,经济便陷入困境。1 932 年 4 月,经 在伪满内廷任职的胡嗣瑗、陈曾寿等师友的推荐,溥仪(伯华)前日IJ   言吾 3一   准备召见先生。当时先生心情矛盾,若应召则前途似难预料,不   应则生计无以维持。在此两难之际,先生遵《左传》“ b 以决疑”   的古训,卜筮以决去就。 卜之得“吉”,遂于是年 5 月离家应召   赴长春,作为溥仪的侍从人员,任“执政府”秘书,后又改任掌礼   处大礼官兼秘书官。1934 年伪满改为帝制,先生任宫内府总务   处长,负责溥仪及宫内的日常生活安排。据伪满总理大臣高丕   琨的回忆,先生对溥仪“尤为忠诚”。1 939 年底,先生因年迈退   官。次年 1 月“,满洲棉花会社”聘先生为副理事长,但先生向   日方理事长申明,自己只能常驻长春,不到沈阳社中办事。1 945   年 8 月 日本投降前,先生回N :t L京,就养于长子容儒。光复后政   局动荡,物价飞涨,先生在家闲居,经济顿陷困境。虽四壁萧然,   先生仍然能泰然处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政策,自 1 953 年起,给先   生发放生活困难补助金。1 956 年 1 O 月,根据先生的资历和学   识 ,经李济深先生推荐,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书由周   恩来总理签发。人馆后,先生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受到了重   视,得以在文史研究、古籍整理方面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与其他   耆宿共同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1 96 1 年 1 2 月 28   日,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 86 岁。     先生一生保持学者本色,于文史无所不窥,毕生心勤、手勤, ’  著作斐然。当清末民初,屡历中枢,对文献掌故见闻广博,又重   考证之学,中年所任繁剧,酬应纷杂,仍不废读书。1 922 年内阁   大库档案散出后,先生还从书商手中购得十麻袋残件,从中检出   较完整的明清档案三十馀件,并对不少残破档案进行了抢救性   的抄录。先生一生著述丰富,辑有《清代官防印模》、《读史随   笔》《、发史》等书(1 987 年、1 995 年连同明清档案三十多件捐献   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撰有《西汉侯国考》、《郡守考》、《集4 许宝蘅 El记 李商隐诗句集》(已于 1 998 年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晚 年号阵公孚(宝惠)合作,圈点《方望溪文集》《、癸巳类稿》《、唐 大诏令》《、宋诏令》《、光绪朝东华录》等古籍,又为商务印书馆 点校整理《国语》、《国语考异》《、翁园 Et札》、《初学记》等旧学 文献,虽已年过八十,犹能一丝不苟,每日校阅四万字左右。     先生工书法,从篆隶人手,行楷宗董、赵二家,凝重秀逸,兼 而有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北京中山公园原“公理战胜"石坊 四字,即出先生手。又精于许氏《说文》,擅长钟鼎及铁线篆书, 著有《清代篆人考》《、篆文礼记》《、说文形系》《、篆文诗经校正 记》,惜均于动乱中散失。     先生自幼就养成写 日记的习惯,数十年来坚持如一 日,从未 中辍。先生经历、见闻均非常人可比,凡见闻所及的人物、事件, 均逐 El记录。十年“文革”,我家 自然难于幸免,先生的手稿等 均被抄走。“文革”后落实政策时,只发还了很少一部分,其馀 均不知下落。值得庆幸的是,先生手书的日记,居然尚存 67 本。 现存的日记,最早的记于光绪十八年 (1 892 年 ),其中光绪三十 二年 (1 906 年 )至民国二十一年 (1 932 年 ) 、民国三十三年 (1 944 年)至 1 960 年两部分比较完整,其馀年份则多有残缺。     先生一生经历了清代、北洋及国民党政府、社会主义新中国 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目睹了历史的更迭与动荡,他的日记是 近现代中国社会沧桑剧变的真实写照。先生虽不是近代中国历 史上的风云人物,但他 自清末起即在中枢机构任职;民国建立 后,依旧浮沉宦海,与北洋政府相始终。其职务虽几经更调,但 范围却不出总统府和国务院,一直居于中枢要地。近代史上许 多大事,如清末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驾崩,辛亥革命、清帝退 位,民国初年政党派系之间的政争,在先生的日记中,均多有涉 及。近些年来,清末民初人物的日记虽多有出版,但像先生这样—) J已. ——L 一   一 日fJ  吾 5 一直接近权力中心,对政情动态有连续记述的并不多。特别是 对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中枢动态有完整记载,迄今恐怕舍先生无 他人了,其 日记的史料价值由此可以概见。    ’     先生自幼好读书,工诗词。来北京后,从政之暇,每与北京 名流唱和诗词、制作诗钟、鉴赏字画碑帖,间或围棋手谈。先生 先后参加过寒山诗社、梯园诗社、蛰园诗社、聊园诗社、庚寅词 社、咫园词社等同仁雅集。交接过的学人有樊云门(增祥 )、汪 伯唐(大燮)、吴子修(庆坻)、易实甫(顺鼎)、吴纲斋(士鉴)、李 柳溪(家驹)、顾亚蘧(瑗)、林贻书(开善)、俞阶青(陛云)、黄秋 岳(溶)、夏剑丞(敬观)、郭啸麓(则法)、陈庸庵(宝琛)、傅沅叔 (增湘)、叶玉虎(恭绰)、陈仁先(曾寿)、胡晴初(嗣瑗)、傅治芗 (岳菜)等名士。与先生有通家之好,可以促膝长谈的友人,有 夏履平(循坦)、杨仪曾(熊祥)、陈仲恕(汉第)、陈叔通(敬第)、 钱赏延 (承懋)、曹理斋 (秉章)、殷铁庵、沈治臣、沈羹梅 (兆 奎)、朱幼平(文钧)、林笠士等人。人事代谢,故老凋零,上述师 友大多先于先生作古。先生晚年与之交往较多的则有张丛碧 (伯驹)、俞平伯、黄娄生、张乾若(国淦)、邵伯纲(章)、陈莼衷 (宗蕃)、夏蔚如(仁虎)、商云汀(衍瀛)、邢冕之(端)、关颖人 (赓麟)、黄公渚(孝纾)、宋筱牧 (庚荫)、言简斋(雍然)等人。 除了学者名流外,因先生曾在大清银行任职,银行界人士岳乾 斋、钱琴西(宗翰)、朱虞生(邦献)等人也与先生往来密切,并时 常偕同听名伶谭鑫培、汪桂芬演唱的京戏。至于王绍贤、周叔廉 等人知先生家贫,时常接济,更是盛情可感。这些与先生有过往 还的人,大都是在北京固守、弘扬传统文化的著名文人学者,至 于一二位银行家也是在金融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近年来,这些 人的事迹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对象。在这方面,先生的 日记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6 许宝蘅 日记     先生出身科举,数十年浮沉宦海,除读书和处理公牍外,别 无所长。虽家累沉重,依靠官俸维持,却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先生从不计较官缺的肥瘠、公务的繁简,反而主动承担人所不愿 承担的受累之役 ,尽心尽力却不怨天尤人 ,为此颇得同僚的敬 重。这在先生的日记中,多有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作为一 个封建科举出身而又在北洋政府任过高级职务的老辈学者,逐 步适应了新社会的生活,进而拥护新的社会制度,成为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者中的一员。先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心态和思想, 日记中也多有反映。从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到从政为官坚持操 守,一直到解放后成为新社会的公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 挥所长,做出贡献,先生的一生是近代中国旧式知识分子生活道 路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今天阅读先生的日记,不仅对先生的一 生能有了解,对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也能有更深 刻、形象的认识。     上世纪 90 年代,我们兄妹将先生部分诗文和日记整理后取 名《许宝蘅先生文稿》,交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随后开始着 重整理先生的日记。迄今为止,关于日记的摘录整理和发表情 况如下《:许宝蘅先生文稿》(中国书籍出版社,1 995 年)中少量 摘抄了先生光绪十八年至光绪三十四年的部分日记;北京市政 协编辑的《北京文史资料》第 54、56 辑 (北京出版社,1 996 年、 1 997 年)以《<许宝蘅日记>摘抄》为题,摘选了宣统元年至民国 五年的部分内容,并对有关人名、制度等做了简要注释《;近代 史资料》总 1 1 5 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择要选刊了 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的部分内容。因篇幅所限,上述发表 均属摘抄性质,根据需要择要选录,时间并不连续。在邢建榕、 何品两位先生的支持下《,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2 辑至第6 辑 分四次完整连载了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年的日记,在学界颇得好评 。     自从 2002 年开始全面整理先生 日记以来《,历史研究》编 辑部马忠文先生、中央党校图书馆任青女士,协助做了大量的具 体工作;中华书局编审刘宗汉先生审阅了日记的全部整理稿,纠 正了其中的错误之处。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近年来,我们兄 弟姐妹皆逾耄耋之龄,最大心愿莫过于使先父日记早日刊行,为 学术研究提供便利。承蒙中华书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责 任编辑俞国林先生的辛勤工作,本书才得以出版,在此也向他们 诚致谢忱。     限于个人的水平,整理工作难免有所错漏,敬请读者批评 指 正 。

许恪儒 2009 年 5 月于北京宣外校场三条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