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天晴朗的早晨,我开始探寻这座在旅行欲望清单上留存已久的青龙桥站。从八达岭公交站下车,往回走大概1.5公里,一座古老的京张铁路涵洞便出现在眼前,心情也在这个时候不可自控地荡漾起来。继续朝前走,沿途所有与铁道相关的景致,都配有清晰的文字标牌予以说明。这让整个寻找小站的过程,写满了轻松和畅快。感谢制作这些提示牌的工作人员,让每一个游客既体会到了讲解员如影随形的感觉,又不至于迷失了方向。不多时,青龙桥站的月台便绵延至脚下。抬头望去,堪称艺术品的站房就矗立在不远的前方。如今,我真的站在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圣地之上。
铁道的另一端,拿着旗子的站长保持立正姿态,巍然不动,稳若泰山。他的眼光一直在注视着我,这也让我明白了这其中的含义。果不其然,很快一列延庆-北京北的列车便驶进了站台。老规矩,虽然不会有旅客上下车,但一分钟后这趟列车将更换方向,驶离车站。走到对面,和刚才那位站长又一次目光接触,我朝他微笑,他也很客气地朝我点了下头。没有多余的言语接触,一切发生顺其自然,悄无声息。秋天的阳光肆无忌惮地挥洒在小站的月台上,是那样的暖人心魄。
小站里有一对“男女情侣”,拿着单反相机在不断拍照。直到走上前去,我才发现自己又一次“眼拙”。虽然其中之一有些男孩子气,但也是两个不折不扣的女孩子。她们不是铁道迷,却也是对这座车站持有敬意,并特意前来游玩。在这一刻,青龙桥站写满了美好。即便我们三个人也只是默默地站在候车室前,保持长时间的发呆抑或放空状态。
车站的建筑毫无疑问在当时既时髦又洋气。用现在流行的话语叫做,“混搭”。站房总体上偏中式,但门窗的设计却是不折不扣的“西式血统”。可以想象在那个遥远的20世纪初,当青龙桥站和京张铁路一并投入使用时,是何等振奋人心,扬眉吐气。而让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远离屈辱,赢得尊重的那个人,此刻就安静地站在小“站”月台上。
没错,他就是这座车站的守望者,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詹公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精神气概和灵魂却永世长存,想必这也是这座始终矗立的詹天佑铜像赋予我们的意义。詹天佑之于中国铁路的重大作用,不仅仅在于他用自己的智慧修筑了一条条在列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铁路,更在于他给处在一个黑暗混沌年代下举目无措的整整一代中国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极大程度上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强不息的勇气。也让那一代的中国人,在黑暗中看到了些许希望的火种。并且有更多的人,为了让整个中华民族富强兴盛,开始摸索一条又一条救世之路。
说到这里,突然联想起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之中,曾指出一名领导者在意外事件中必须具备的两种特性:一是在茫茫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把这两点用在一个与战争毫不相关的铁路工程师身上,却也天衣无缝,万般贴切。而1919年4月,当劳瘁成疾的詹公在病危之际,望着中华大地上那个未竟的“铁路强国”梦,留下了一段让人无限感伤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