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熟谙领导经济工作的陈云心里非常清楚,这份计划实际上给经济工作造成了两难境地:如果坚持下达这样的计划,那么物资供应的缺口就必须补上;如果要求生产单位完成任务,就不能留缺口,必须降低指标。根据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实事求是,降低指标。
经过慎重考虑,陈云在文件上做了这样的批示:
国务院通知中“1979年有些物资还有缺口”。我认为不要留缺口,宁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某些项目。
这条意见明确而不容置疑,果断而有可操作性。陈云的意思非常清楚:不堵上缺口、不降低指标、不减建某些项目,这样的计划宁可不要下达。
这套文件正在送请华国锋、邓小平等人阅示过程中,又一份文件送到了陈云的案头。1月4日,新华社编的专供领导同志参阅的“内参”《国内动态清样》第28期,将国家计委“参”了一本。这期“内参”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国家计委还在留缺口》。
报道原文是这样写的:
新华社讯:一些工业部门和地区的同志最近反映,国家计委在安排1979年的生产计划和物资供应时还在留缺口。水电部一些直属的发电厂今年第一季度得到的煤炭供应指标,比这个期间国家发电计划实际需要的煤炭,相差70万吨。按全国算,煤炭共差2000万吨,电力相差30%,铁合金相差40%。
许多同志对这种情况表示不满,他们说: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不要留缺口,可是缺口还是留这么大,不知是为什么?有些同志要求国家计委“正视计划工作留缺口给企业生产造成的困难,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天津市和辽宁省的一些同志认为,如要完成国家计委下达的生产任务,那么物资供应的缺口就必须补上,要不就得降低指标,否则是很难完成计划的。
看着这期“内参”,陈云在一些重要的字句上做了圈点,并在“要不就得降低指标”一句话下重重地画了一条线。陷入沉思的陈云在这份文件上给华国锋、邓小平、汪东兴三人批了这样几个字:
国锋、小平、东兴同志:我认为有物资缺口的不是真正可靠的计划。
陈云让秘书送请华国锋、邓小平、汪东兴传阅。
陈云的意见,也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当即批示:“请计委再作考虑。”两位懂得经济工作的中央副主席的意见,有着重要的分量。也引起中央和国务院其他领导人的注意。
第二天,即1月6日,邓小平就经济建设的方针和规划等问题专门约余秋里、方毅、谷牧、康世恩谈话。
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表达了与陈云完全相同的意见,他说:
我们对经济建设的方针、规划要进行一些调整,先搞那些容易搞、见效快、能赚钱、创外汇多的,宁肯减少一些钢铁厂和一些大项目,到1985年钢产量不一定非要搞到6000万吨不可。在工业内部,投资的重点要放在电、煤、石油、交通、通讯、建材等方面。搞电,要注意多搞水力发电,搞坑口电站。引进的重点要放在见效快、赚钱多的项目上,先积累资金,然后再搞那些重工业项目。这样做,能增加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更不会发生偿还不起外债的问题。
邓小平还专门把陈云的意思讲给大家听,说:
对今明两年的计划,陈云同志提了意见,他说有物资缺口的计划不是真正可靠的计划,计划不要留缺口,宁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一些项目。这个意见很重要,请计委再作考虑。有些指标要压缩一下,不然不踏实、不可靠。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和邓小平联手解决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比例失调的国民经济进行总方针上的调整。他们的意见,在中央领导层内终于占了上风,压倒了急躁冒进的势头。
由于陈云的阻拦,邓小平的支持,《1979、1980两年经济计划的安排(草案)》没有按原计划下达,国务院的有关通知也没有发出。国家计委根据陈云和邓小平的意见,会同有关部门着手对计划草案进行修改。修改的重点,就是把高指标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