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爱生活,爱咖啡(三)

因为有你,所以参差 作者:王森


咖啡无处不在

在《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里,我提到大陆真正的咖啡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到了台北一看一比较,证明我说得的确没错。这么来形容台北应该是很准确的: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咖啡馆,没人的地方不一定没有咖啡馆。举个例子,我一直在宣扬“每一所好大学都应该有一间好咖啡馆”,这个梦想不知道在武汉什么时候能实现,但台北早就已经实现了,大学里有咖啡馆,大学附近更是咖啡馆扎堆的地方。再比方超市和商场、SOGO 这样大型的商场有,7-11 这样的连锁小超市里也有咖啡角。西门町这样的热闹地方有,僻静的小巷弄也有。山顶上、小溪旁、加油站边,甚至沿海公路边孤零零地也会戳着一间咖啡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一个不是节假日而且台风来袭的日子,朋友带我前往一探究竟,咖啡馆竟然里里外外坐满了客人。

武汉老城区有成片的旧租界区,老房子一幢幢很漂亮,常常幻想着这里有朝一日能成为咖啡一条街,这个在台北也是现实了。比如临近大学的温罗汀(温州街、罗斯福路、汀州路及周边的延展街巷)和康青龙(永康街、青田街、龙泉街及周边延展街巷),它们不是行政区划,却已经是台北人公认的人文荟萃的文化生活街区。以我的观感,称其为咖啡“社区”也不为过。在这两个区域,咖啡馆和独立书店密集交织,都是极富文化意味的生活圈。用当地文化达人韩良露的话说,这些店铺的主人是用“赚生活而不是赚钱”的态度在工作,即使后来也赚到了钱,却只是附带的报酬,而其最大的报酬一定来自赚到了美好的生活。

注重咖啡品质

我是一个咖啡控,对咖啡有心理和生理双重需求,但还谈不上咖啡技术控。每天平均三至四杯咖啡,美式或任何单品都行,只要新鲜就好。在台北喝了半个月咖啡,新鲜烘焙的咖啡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即便是带简餐的café,咖啡也都过得去,喝到不新鲜的仅有一次。如此感受基本验证了《今日美国报》的说法:“新鲜烘焙的高质量咖啡豆已是常态”。

最近一些年,自家烘焙在台北十分流行。为了学烘焙,曾经两次在自家阳台差点儿引发火灾的我,深知烘焙的学问远比制作一杯咖啡要深,需要摸索更长时间,更加用心。如果不是好几次碰到主人正在现场烘焙,我都一直还在心里嘀咕,这么多咖啡馆里都摆台烘焙机,应该有相当一些是装样子充门面的吧。

《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里提到过,大陆很多伪咖啡馆不重视咖啡,因为咖啡卖得并不多,咖啡不是他们的主要收益来源,简餐才是。所以别说去花几万银子买台烘焙机,琢磨如何自家烘焙、咖啡豆从哪儿来的、什么品种恐怕都无所谓。至今还有一些批发市场里的各种咖啡熟豆,只是标签不一样而已,内容其实一样。保质期至少18 个月,那是食品标签的要求,包装无毒无害,但哪里还能保证咖啡的醇香口感呢?咖啡豆要新鲜,这在台北咖啡行业,尤其是消费者那里应该早就达成共识了,加之竞争又那么激烈,市场已经决定了,没有哪个馆主敢不重视咖啡的品种。这一点,大陆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因为咖啡,所以台北!台北没有北京上海那么多的摩天大楼。恰恰是因为有这么多真咖啡馆,台北才成了我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在我看来,生活并不由这些高楼大厦等大型符号构成,能给我温暖的是这些小小的咖啡馆,是它们展现了城市化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可能出现的多元包容和生活气息。因为咖啡,所以台北。这些咖啡馆主人几乎拥有了台北全部的特质:随意而真实、简单而精致、个性而纯真,有一种精神上的文艺。他们热爱咖啡,随时准备

煮一杯好咖啡与你分享。他们几乎每人都极具个性又充满人情味,让人感受到台北的温情自在,又不失精彩。而出入这些咖啡馆的台北人们,又何尝不是一群同类呢?好了,这些感慨还是留给读者亲自去台北体验吧,接下来正式进入台北的咖啡之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