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仪那时29岁。他祖父是摆卖衣服地摊的,父亲是湖南醴陵的一家糖果杂货店的店主。当他还是个小学生时,便深受他的校长王英兆的影响,王是一个保定军事学校的毕业生。他使这个年轻的学生一头栽入了游侠剑客和盗匪的传统小说与史诗之中。王先生每星期两晚上要给学生们讲《水浒》的故事,描述和分析书中的人物及其个性,他们的武艺、社会背景和“绿林好汉”的正义行为。于是,在校长的影响下,邓和他的同学们逐渐地把《三国演义》、《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平西》、《岳飞传》,及《班超平中亚》等里面的人物视为自己的榜样。邓文仪:《从军报国记》,第1—6页。
于是,小业主之子邓文仪,与中国许多受武侠小说吸引的青少年一样,怀着一种浪漫的决心长大,他决心做一个见义勇为、扶济贫弱、默默无闻、救国救民、任劳任怨、不为财色所动的正人“君子”,一个现代的“游侠”。他读中学时所碰到的经济困难更坚定了他的这种决心。那时,他家没钱支付他在校的食宿。邓两次徒步跋涉60里路回家,乞求父母给钱付费。但无论邓如何痛哭流涕,他母亲最终只能凑起一块钱来,于是他不得不学会用赌博来攒钱供自己上学。这只能加强他对“绿林好汉”们的敬仰和对小说里拜把兄弟“杀富济贫”的尊重。同上。邓由于受到他们的启发,拒绝结婚,而且在中学毕业的前夕,进入广州的军事学校,“参加了革命”。一入校他便听说了黄埔军校,于是他成功地通过了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邓元忠:《三民主义力行社史》,第70页。
邓加入了一个黄埔学生小组,其中有萧赞育和张镇(后来是蒋的军警头目)。这小组的成员被送到苏联去学习。萧作霖:《复兴社述略》,第60页;邓元忠:《三民主义力行社史》,第70页。他们是300个在中国招收的去莫斯科航空军事学院或中山大学上学的学生队伍的一部分。这些院校建于1925年,归属于共产国际远东部,专门培训中国人员。其中约有150人是在广州通过黄埔和其他指定的军事单位推荐,并通过竞争性很强的考试,被国民党招收来的。北京、天津和上海各自选拔50人。另外40—50人是通过由鲍罗廷(Borodin)控制的共产党渠道招来的。在这300个学生中,三分之一是国民党党员,三分之二是共产党员。他们分成两组先后于1925年冬天和1926年秋天去了莫斯科。多数人在卡尔 瑞德克及后来帕维尔·米夫的指导下上了孙中山大学。陈绍禹负责学生事务。邓元忠:《三民主义力行社史》,第79页。
为了对抗亲共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孙文主义研究会”于1924—1925年在黄埔成立,邓文仪是其中的学生领袖,与贺衷寒、杨引之、酆悌及曾扩情一样,都属于“大头”。其中的教师成员有王柏龄、张治中和顾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