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各样的中央会议上,田家英还是一位“记录大臣”。毛泽东在许多场合随口而讲的话,经田家英记录成文字,整理成文章。例如,毛泽东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就是田家英记录、整理的。
田家英甚至还为毛泽东保管日记。
他和毛岸英同龄,却成了毛岸英的老师
自从和董边结婚之后,田家英便戒烟了。因为董边闻不得烟味儿,怕抽烟引发她的气喘病,田家英“告别”了香烟。只是喝酒无碍于妻子的气喘病,他仍喜欢喝两盅。
不过,在生了孩子之后,身体虚弱,董边的气喘病还是发作了。延安缺医少药,董边一病就病了半年多。
董边病好以后,也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结束。延安处于兴奋之中,大批干部离开延安,去开辟新的红色区域。
董边跟田家英商量,报名到前线去。董边给蔡畅大姐写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决心。第二天,蔡大姐就复信同意。于是,董边告别了田家英,融入了那支浩浩荡荡开赴前线的队伍。
不料,这一别,竟3年未见面。
董边来到冀东,活跃于京、津、唐三角地区。她在那里参加“清匪反霸”“复查土改”工作,担任党的区委书记。
田家英仍留在延安工作。夫妻间,远山阻隔,消息杳无。冀东和延安之间,隔着一大片国民党统治区,邮路阻断。偶尔,有人前往延安开会,才能捎上一封信。3年之中,只通过两三回信。
一天,田家英正在给理发员们上课,忽听得窗外喊:“田老师,信!”
田家英一看信封上写的是董边的笔迹,真是“家书抵万金”,顿时泪水模糊了眼眶。他是一个感情容易冲动的人,喜怒哀乐马上“显影”。可是,学生们傻眼啦,怎么老师连信都没拆,光看到个信封,就如此激动?
“今天不上课了!我没办法上课啦!”田家英对学生们说道,“明天,我一定给大家补上。好,下课!”
这件事在延安传为笑谈。就连董边在今日重忆此事,也笑得前仰后合。
3年别离,1000多个日日夜夜,不论田家英还是董边,都恪守“约法三章”中的第三章:“不能因日后分开工作而感情破裂。”
在那些日子里,田家英曾到晋绥解放区静乐县参加土改工作团。他在汾河流域一个很偏僻的村子里,住了半年。后来,他又到了晋察冀解放区。每到夜晚,土改中那些火热的场面在他的脑海中不断翻腾着。他居然诗兴大发,创作一首反映土改运动的长诗《不吞儿》。如他在《〈不吞儿〉校后记》中所言:
“每天夜里在煤油灯下,写四五十行,二十来天的时间,居然写成了这‘上部’和‘下部’的三节……”
他的这首长诗,带有浓烈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色彩和乡土气息,受到了诗人萧三的赞许。他爱诗——这后来又成了他和毛泽东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