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毛泽东的得力助手(2)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 作者:叶永烈


1948年,已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夜。5月,中共中央移至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田家英也随中央到了那里。

1948年12月,有一批在东北工作的干部要前往西柏坡,路过冀东。组织上考虑到董边和田家英已3年未见,让她搭上大卡车,和那批干部一起前往西柏坡。

她兴冲冲来到了平山县西柏坡,以为能够见到久别的丈夫。可是,田家英竟不在那里——他到东北去了!

董边被安排在东柏坡住下来。她的住处离陈伯达住处很近。她听说,陈伯达已“换”了“两任”夫人,正在物色“第三任”夫人:他和诸有仁离异之后,与余文菲结合。此时,又与余文菲离异了……董边和诸有仁、余文菲都认识,对于陈伯达喜新厌旧的生活作风很看不惯。

到了东柏坡之后,邓颖超大姐把董边安排到中央妇委工作。当时,正忙于筹备召开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董边参加了编书小组编了12本书。从此,董边一直做妇女工作。

大约过了半个月的样子,一天,两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起走入董边所住的院子里。前边的一个见到董边,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喊了一声:“师娘好!”

董边从未有过“师娘”的称呼,顿时涨红了脸,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见到后面那位在哈哈大笑,才明白了几分——后面那位正是田家英!

经田家英解释原委,董边才清楚是怎么回事:原来,田家英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先是担任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的教师,后来成为毛泽东的秘书。刚才向董边鞠躬的,便是毛岸英。

毛岸英是在1936年经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安排,送到苏联学习的,直到1946年才回国。

由于在苏联多年,他连汉语都讲不好。毛泽东想请一位教师来教毛岸英,教语文、教历史。他选中了田家英。从此,田家英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田家英最初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是在1942年1月8日。那天,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毛泽东读后,颇为赞赏。虽说那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杂文,但是可看出作者的文史功底和敏锐的思想。

侯方域是明末的“四公子”之一,入清后参加河南乡试,中副榜,曾向清总督出谋献策。田家英对于这个“生长在离乱年间的书生”,作了精辟的剖析。他写道:

“两年前读过侯方域文集,留下的印象是:太悲凉了。至今未忘的句子‘烟雨南陵独回首,愁绝烽火搔二毛’,就是清晰地刻画出书生遭变,恣睢辛苦,那种愤懑抑郁,对故国哀思的心情。

“一个人,身经巨变,感慨自然会多的,不过也要这人还有血性、热情、不作‘摇身一变’才行,不然,便会三翻四覆,前后矛盾。比如侯方域吧,‘烟雨南陵独回首’,真有点‘侧身回顾不忘故国者能有几人’的口气。然而曾几何时,这位复社台柱,前明公子,已经出来应大清的顺天乡试,投身新朝廷了。这里自然我们不能苛责他的,‘普天之下’此时已是‘莫非’大清的‘王土’,这种人也就不能指为汉奸。况且过去的奴才已经成为奴隶,向上爬去原系此辈常性,也就不免会企望龙门一跳,跃为新主子的奴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近几年来我们不是看得很多:写过斗争,颂过光明,而现也正在领饷作事,倒置是非的作家们的嘴脸。……”

文笔如此老辣深沉,而作者竟然只有20岁!当毛泽东听说作者田家英的大概情况之后,在他的大脑的记忆仓库里,也就留下“田家英”三个字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