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游河内(3)

行·影不离:阮义忠的旅行手札 作者:阮义忠


他还好心叮咛:“晚上少出去逛,最好别坐三轮车,也不是不安全啦,他们国家虽然管得很严,就是常常讲好的车资都不算,到最后两倍三倍地跟你要。晚上没路灯,乌七八黑的,心里害怕只好给。看我们台湾人有钱,他们就拼命敲,真是没意思!好人当然也不少啦,不过还是要小心。”

见我们有点沮丧,他又努力想了一下,总算给了交代:“有一种叫作恰卡(Cha Ca)的鱼倒是可以试试看,当地人叫它皇帝鱼,大概是以前皇帝吃的吧!有条街上的一间馆子专门卖这种鱼,街名就叫作恰卡。”他在密密麻麻的地图上找了半天,帮我们把那条街圈出来,还把馆子的环境形容了一下。

这就是我们抵达河内后,所知道的第一个“名胜”了。可惜的是,我们后来虽然找到了那条街,却因为时间不对,馆子还没营业,没口福尝到“皇帝吃的鱼”。

扁担小摊

也许是还没被资本主义污染,也许是和外国人打仗很少输,这里的人脸上普遍有一股自信,对外国观光客并不特别殷勤,显得相当有骨气。对台湾人倒是特别友善,可能跟近年来宝岛商人涌入设厂有关。这种现象在入境处尤其明显,拿台湾证件,得到的笑脸多一些,通关也快一点。西方人就比较委屈了,官员东问西查的,对他们特别挑剔,这在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我们所投宿的“同利饭店”俨然是越南历史的小缩影,招牌为中文,建筑是法国殖民风,柜台女职员身穿传统越南仕女装,一切收费却是只认美金。三层楼的老建筑是白色的,尽管许多地方油漆剥落,旧到有些寒伧,却收拾得窗明几净。接待大厅、走廊以及房间里的摆设都欧风十足,楼层间的回旋梯、梯口的临窗休歇椅、亮澄澄的老铜灯、散发着年代芬芳的上等木料,都令人遥想它当年的气派。

饭店在市中心,离公园、火车站和几个景点都很近,我们决定不搭乘任何交通工具,徒步造访各处,把三四个钟头就能逛遍的地方用三四天来消磨。

街头蛮热闹的,汽车十分稀罕,来来往往的都是脚踏车骑士。店铺也很少,各式各样的小摊贩奇多,或许是战时牺牲了太多男性,所有摊子几乎全由妇女经营。踏出旅馆就可看到她们在各处蹲着,殷勤地招呼坐在小板凳上的顾客。街头巷尾,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小摊,有的卖茶水、甜食,有的卖水果、蔬菜、河粉。蔬菜、水果都是瘦瘦小小的,设备也很简陋,一根扁担,两个竹篓,数得出来的几样东西。担子挑到哪儿,生意就做到哪儿。

卖法国面包棒的也很多,显见殖民时期的影响早已深入民间。很多卖茶的还兼卖烟,竹制烟筒大约两尺长、直径相当于台湾的萝卜丝饼。烟客们蹲在摊位四周,彼此把烟筒传来传去,不知道是不是吸几口就算几口钱。

令人感触良多的,还有卖头发的担子,一束束乌黑柔细的长发,像丝缎一样摊在竹簸子里,散发着淡淡清香。照顾摊位的老婆婆殷勤地比画着,粗糙的手一遍遍顺着发丝,要我们也摸摸看,就会知道头发的质地有多好!

不知头发的主人是哪家姑娘?长发养了那么多年,一刀铰了伤不伤心?

吃在河内

太阳才下山,原本车来人往的马路一下就冷清起来。没有路灯的街角漆黑一片,仅有河粉摊上的炉火与客人的烟头发光。初来乍到,不但不觉得气氛浪漫,还马上就会联想到越战电影危险又魅惑的场景,感觉不安。我们一向喜欢到处乱钻、探寻餐馆,可此时此地实在没这个勇气,只好乖乖回旅馆,在自带的餐厅吃晚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