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必修还是选修?(1)

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戴建业


——“大学语文”课随感

这篇文章是一篇命题作文。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门一直被人冷落的课程,一时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叹气摇头,《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请我就此谈点意见。

大学语文和当今中国许多其他教育问题一样,真是说来话长,而且无从说起。对于各大学当局来说,大学语文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弃之不忍,食之无味;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的确是可有可无,有它不为多,没它不为少。它是给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开设的公共课,无论是开设这门课的校方当局,还是各专业的大学老师,抑或上这门课的大学生,好像谁都没有把这门课当回事。东方网载,“在不少高校教师眼中,大学语文课不过是‘小儿科’,教学甚至不必使用教材,老师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学生在台下记好笔记即可”。据人大管教学的负责人说,大学语文是人大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连续多年的学生评价都是倒数第二。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不受欢迎,自然有教师、教材等方面的原因,但不能排除它不受学生重视这一因素。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大学语文让人乏味,大学英语可能更让人反胃。读中国古典诗词或外国戏剧小说,总不至于比记英语单词更烦人吧?但学生谁敢对英语说“NO”?校方谁敢将英语改为选修?连中山大学中文系金钦俊教授也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非绝对必要”,“英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工具,不能放松”。这也许是官方、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心态。十年前我到新加坡讲课才知道,这个华人占多数的小国,华人早已将自己的母语变成了英语,华语在那里是“不成功者”的语言。如今,国内哪所大学不在喊国际化?哪个同胞不希望“走向世界”?尽管绝大多数大学只有书记、校长、处长才能“国际漫游”,绝大多数大学教师和毕业生只能“走向神州”。昨天中国新闻网载《中国精英阶层新思路:生个美国娃全家移民》,其实中国底层虽然没有“生个美国娃”的能力,但他们并非没有“全家移民”的梦想。从社会精英到普通百姓的这种价值取向,导致国人对母语自轻自贱的态度。事实上,学生学英语并没有什么兴趣,之所以还在坚持学习英语,一是怀着“走向世界”的“崇高目的”,一是要想拿文凭就得过英语四级的官方压力。另外,还有要想免试攻读研究生就必须过英语六级的这道门坎。

官民重视英语和轻视汉语都是出于功利,部分人可能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部分人是由于必须通过考试的压力。学英语也好,学汉语也罢,学习目的一经扭曲,学习方法也会变形,学习效果自然很低。

我们很少问一问: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了一二十年英语,到底多少人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到它?又有多少人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会”使用它?到底多少人学英语后“走向了世界”?我们更很少问一问: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对于我们生活和智力有什么影响?母语不好又会有哪些害处?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新加坡华人统治者发现洋人的英语,在世界上比老祖宗的汉语更加有用,马上关掉以汉语教学的南洋理工大学(重开后的南洋理工大学以英语教学),将新加坡的工作语言变为英语,让英语成为所有新加坡人的母语,这等于说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重新认祖归宗。现在新加坡年轻华人在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工作和交流都以英语为主,他们思考、交流和工作语言都是英语,很多人说汉语比我说英语还难听。英语现在几乎成了世界语,全球90%以上的信息都通过英语传播,所以,新加坡统治者这种做法没有什么不对,新加坡年轻人不喜欢学汉语没有什么不好,不懂得祖宗文化也没有什么遗憾,不知道孔子、老子、《易经》、《尚书》,他们国家的经济不是照样繁荣昌盛?新加坡人不是照样生活得十分快乐幸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