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诸葛亮的民族智慧(1)

贵知行 作者:贾天兵


诸葛亮是中国知名度和美誉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后世视其为人臣楷模、智慧化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诗圣杜甫的一首《八阵图》,追远怀古,写出了诸葛亮辉煌却又留下缺憾的一生。

今天,诸葛亮留下的宝贵智慧仍然在启迪、激励着人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常常被人们选作修身冶性的座右铭,前后《出

师表》不断地被征引传诵,隆中对、火烧赤壁、白帝城托孤、挥泪斩马谡等故事更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今贵州在三国时期属于蜀汉的南中地区,在这里,诸葛亮也留下了一段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当年,刘备靠着求贤若渴的赤诚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投桃报李,在动荡的时局中为刘备献上了三分天下、徐图中原的良策,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隆中对”究竟对的什么已无从知晓,但陈寿所著《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的一段记述,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可资印证之处。

三顾茅庐后终于得见诸葛亮的刘备顾不上寒暄,迫不及待地屏退旁人,和诸葛亮密议起来,刘备开门见山:“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

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

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见此,诸葛亮也省去了一应俗套,直抒胸臆:“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诸葛亮对时局鞭辟入里的分析,让二人彼此倾心,君臣自此“情好日密”。

隆中对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从中可以看出,早在出山以前,诸葛亮就注意到了南中地区对蜀汉的战略意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正是诸葛亮为刘备打造稳定大后方的战略设想。

在蜀汉之前,包括今贵州在内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已经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实际控制者为地方的豪族。

蜀汉政权创建之初实力有限,自然无暇顾及南中地区,只是象征性地任命地方官并遣将到此屯兵,实际上根本无法与地方势力抗衡。

刘备去世后,这些羽翼日渐丰满的大姓连名义上的臣服也不愿意遵守了,他们开始公然起兵对抗蜀汉政权,益州郡雍闿、永昌郡孟获等先后叛乱。

由于一直以来就有把西南地区作为稳定后方的战略考虑,加之与曹魏、孙吴政权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所以最初诸葛亮并不想直接用兵,而是采取了安抚为主的策略。

然而地方豪强对蜀汉政权的种种安抚措施并不买账,诸葛亮才下定决心率军前往南中地区平叛。为确保平叛成功,诸葛亮还特意与东吴政权修好,切断了雍闿与东吴的联系。诸事准备妥当之后,225年,诸葛亮亲率三路大军前往平定南中。

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主的策略,经过半年左右时间,蜀军大获全胜,平定了南中地区,在此期间发生的“七擒孟获”的故事至今流传不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