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拨动上访乱象背后的民主法治旋律(1)

上访 作者:傅剑仁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群众上访,与改革开放伴生伴长,改革开放深入到哪里,群众上访就跟进到哪里。

这似乎是个悖论。

但如果深思,我们会发现,群众上访是伴随改革发展的一种社会进步,改革到哪里,群众上访就跟进到哪里,改革到深层次,深层次的上访问题也就出现了。改革是全方位的,决定中国发展进步的改革,主要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传承体制改革等。在这些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中,任何一项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关注和参与,都必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因而改革到哪里、上访跟进到哪里,本身就是改革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探索,不能只听一种意见,不能没有全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声音。群众上访,就是各种不同声音的特殊表达,虽然表达的方式有些不符合规矩,也不被很多并不上访的群众认同,但要看到,蕴含在其中的社会法治意识、民主意识、民权意识与改革开放同频同步,已经成了改革发展的无形推手。

正因为这只推手是无形的,所以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进行感悟。

感悟之一:民主是一匹良马,

性情骄烈,必须用法治的缰绳套着

群众上访,是我们党联系群众、掌握下情、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

建国之初,没有群众上访,只有少量信访,那也只是少数干部或群众对一些领导干部处事不公、作风不正的举报,属于监督范畴。

漫长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上访的大门彻底关闭了,那些把群众裹挟在一起的造反派,无须找上级用上访去反映诉求,用“炮轰”、用“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便把所有的诉求都解决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给“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路线画上句号的同时,开启了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的大幕。大幕开启之初,几乎没有群众上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群众上访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上访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一种社会生态,遍布省、市、县各级各部门,乃至农村乡镇、城市街道。上访的方式花样百出:堵路上访,堵门上访,跪求上访,抬着病人甚至尸体上访,带着凶器甚至爆炸物品上访,坐在领导人家里不走的上访,等等。尤其是从全国各地乘飞机、搭火车、换汽车齐聚北京的上访,更是各出新招:有跪国旗的,有跪新华门的,有跳天安门城楼或金水桥的,有往身上泼汽油自焚的,有堵中央领导家门的,有到使馆区找洋人递状子的……这些过激的上访方式,为泱泱华夏独特的社会画卷添上了浓重一笔。

虽然支撑这幅画卷的是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大潮涌动,但表现出来的,是上访无序的混乱。

无序的上访,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重大国事活动而变换招数。

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计民生大事。上访群众从各地涌向北京,千方百计寻找递状子的机会。虽然国家信访局、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纪委以及各部委办的信访大门敞开接访,但仍有一些群众不去,他们出发的目的,就是到天安门、到府右街、到中央领导同志住地、到使馆区寻找机会。这四个地方无疑是四个敏感地点,不是接待上访的场所,因而在这些场所的上访群众,很快便被北京警方带离,一车一车送往国家信访局专设的分流点,由国家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登统后,交各地接走。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地对赴京上访群众的教育稳控力度加大,北京的安保措施极其严密,很多上访群众打消了赴京上访的念头,极少数人仍不放弃,结果中途便被拦住接回……

2009年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期间,虽然各地的教育稳控力度不减,北京的安保措施很硬,但一些上访群众还是到了北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