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助袁叛光绪,巧治东三省(1)

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作者:温菲菲


1895年春夏交替之际,康有为的一封《上皇帝万言书》在京城上层官僚之间传得沸沸扬扬。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中国的战败以及割地赔款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上下沉醉在大国美梦中的人们惊醒。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一些有志之士得以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思想和技术,这使他们产生了求变图强的愿望。在这些有识之士当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对内的改革,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实业、改革军事教育、改变社会风气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在维新派看来,中华大国已经到了岌岌可危、非变不可的时候,必须采取行动效法西方,才能救亡图存。

这段时间,袁世凯从朝鲜战场归国不久,在北京闲居,之后被任命为督办军务处行走,而徐世昌已经在朝中担任翰林编修这个闲职多年,对康有为的上书行为自然十分关切。

康有为的万言书很快在同僚之间传开了,他对时局分析透彻,言辞恳切,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这封备受关注的奏折却三次被督察等部门拒绝上呈,怎么也递不到皇帝面前。徐、袁二人对康有为的魄力和胆识十分钦佩,帮助康有为通过督办政务处第四次上呈奏书,结果仍旧失败了,不过,通过这次交流,徐、袁二人对康有为的认同感更深了一步。

尽管史料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猜测,徐、袁二人在看了康有为的《上光绪皇帝万言书》之后倍受鼓舞,他们仿佛看到了挽救清朝的希望,以至当康有为成立强学会时,徐、袁二人不仅加入以示支持,还为其四处筹款募捐。

然而,募捐归募捐,徐世昌始终认为变法这件事不靠谱。他在朝中九年,深知帝、后矛盾之深,朝廷利益纷争之复杂。光绪势单力薄,以一个光杆皇帝和几个意气书生之力,怎能对抗羽翼丰满、党朋众多的慈禧太后?他认为康有为等人的努力不过是“画人以回天,无可望矣”,他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激情,也劝说袁世凯不要轻易表明立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采纳维新派的建议变法图强,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最终在慈禧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有人认为,在这其中,袁世凯的叛变是光绪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其实,在袁世凯背后,徐世昌这个军师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前后,慈禧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准备在是年10月与光绪同去天津阅兵时将其废除。当时袁世凯正在天津小站主持练兵,光绪希望得到袁世凯的帮助,曾多次派亲信前去游说。袁世凯正值盛年,意气风发,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新的尝试,改变中国被列强瓜分欺凌的命运。他表面答应光绪,在变法当天出兵支持,也曾书信给徐世昌,称“必亡必分之道,必须大变法”——清朝已经到了即将灭亡的时候,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了。

9月14日,光绪召见袁世凯,徐世昌陪同一起回京。18日夜里,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再次劝说袁世凯勤王护驾,袁世凯满口答应。第二天,徐世昌为了探听虚实,亲自到康有为寓所,“相与痛哭以感动之”。9月20日,光绪再次召见袁世凯,这一次,袁世凯似乎已经站在了光绪一边,他言辞恳切地分析了维新派存在的诸多问题,向皇帝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袁世凯本身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自己本身有意报国,如果没有徐世昌的点拨,袁恐怕也会和康有为、谭嗣同一样丢掉官位甚至性命。徐世昌只比袁世凯大四岁,但比起袁世凯来,他的城府似乎深很多。

尽管徐世昌也深受维新派鼓舞,但他仍能冷静、理性地为袁世凯分析当前的局势:慈禧太后党羽众多,深谙政治斗争之术,未等光绪下诏,京城外肯定早有重兵临城;光绪和康有为即使再有救国热情,也不过是几个不懂政治斗争的书生,和慈禧对抗,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你我在朝中多年,最终的使命是什么?就是救清朝于将亡,救百姓于水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