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文采实在一般,他的八股文作得更是狗屁不通,但这并不代表袁世凯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1873年7月,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因病去世,袁世凯和母亲牛氏一起回到河南老家。由于母亲对其管教很松,回到老家的袁世凯过上了更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和市井少年饮酒赌博,不务正业。两年后,袁世凯的叔父袁保恒从京城回到河南,看到袁世凯这样荒废,便把他带到北京,和堂弟袁世绳一起继续学业。当时,在朝中担任内阁中书的袁保龄负责两个孩子的学习。他管教很严,白天的时候把两兄弟分开,让他们各自读书,晚上的时候就把袁世凯留下辅导功课,昼夜不离。可以说,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是袁世凯最为用功的时候。袁保龄不让袁世凯读兵书,嗜好兵法的袁世凯只能趁他不注意偷偷去看,一年的时间里,袁世凯不仅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对各家兵法熟稔于心。
不过,袁世凯实在不是从文的材料。1876年,袁世凯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879年,袁世凯再次参加科举,又未中。科举之路屡试屡败,盛怒之下,袁世凯放火烧掉了自己曾经作过的文章,扬长而去。
袁世凯二十岁这年,叔父袁保恒去世。当时,一位风水先生来到袁家,声称要为他们算上一卦,卜卦的结果是:袁家的风水掌禄不掌寿,袁家人注定有官运但命短。这一卦似乎暗示了袁世凯的一生——即使当上了一国之君,还是逃不过早死的命运。为了避免早亡的魔咒,袁家决定按照风水先生的建议分家,这样,袁世凯分得了袁家不小的家产。
由于生性不羁,喜好交友,很快,这些家产就被袁世凯败光了,无奈之下,袁世凯只能前去投奔父亲的好友吴长庆。
袁世凯聪明灵活,很讨吴长庆的喜欢。为了报答袁保庆,吴长庆觉得,留袁世凯在营中,供他继续读书,日后考取个功名,也算对得起自己的故友了。于是,吴长庆就把袁世凯交给了年长他六岁的张謇,让张謇帮他“正制艺”。
袁世凯从小就心怀气吞山河的抱负,怎么能忍受在军营中当个闲人。有一天,他对张謇说:“我家里还有田可种,之所以投靠军营,绝不是为了糊口。如今我国在列强的瓜分下倍受凌辱,我本以为吴公负责海防,正是用人之际,才前来投靠,没想到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赴敌之意,请原谅我不能在军中常住。”
这番话,让张謇对袁世凯刮目相看。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正是因为张謇的保举,才让袁世凯得以在朝鲜战事中大展身手。
朝鲜半岛自汉唐以来就是中国的属国,朝鲜也一直闭关锁国,除了向中国朝贡之外,不与别国往来。19世纪以后,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急剧扩张,首当其冲的便是朝鲜。1876年9月,日本海军挑起事端,炮轰朝鲜,企图将朝鲜纳为殖民地。日本在朝鲜的肆虐起初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于是日本变本加厉,以保护朝鲜为独立国家的名义进兵朝鲜,否认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
日本在朝鲜勾结亲日势力,到处为祸,日益引起朝鲜人民的不满。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汉城士兵揭竿而起,烧毁贵族宅院,杀掉贪官污吏,包围朝鲜王宫,并对日本使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袭击。这件事终于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于是派负责海事的吴长庆、丁汝昌等人前往朝鲜,平息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