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大力倡导维新。清朝以来,士人被禁止干预朝政,他们向朝廷上书受到了重重阻碍,最终没能成功。尽管如此,“公车上书”一事还是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满朝文武没有不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
1895年,袁世凯担任督办军务处行走的闲职,略感仕途不得志,抱负不得施展,当康有为提出“下诏以鼓天下之气,迁都以定天下之本,练兵以定天下之势,变法以成天下之治”时,袁世凯深感赞同,尤其“练兵以定天下之势”一条,正中袁世凯下怀。为此,当康有为公车上书被清廷各机构拦截时,袁世凯慨然承诺帮助康有为通过督军办递交给皇帝,由此举可以看出,维新变法之初,袁世凯是持赞成态度的。
1898年9月,慈禧太后欲废黜皇帝的传闻不胫而走,得知消息的光绪马上派谭嗣同找到袁世凯,“说袁勤王”。袁世凯与谭嗣同交情不深,仅仅是同僚关系而已,谭嗣同年轻气盛,以为袁世凯是绝对站在光绪一边的人,便以“忠君”为要挟,说服袁世凯出兵保护光绪。
“后党政变在即,你我身为人臣,自当誓死效忠,保护皇上,事成之后,皇上自然少不了嘉奖。如今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际,袁公如果不肯出兵勤王,嗣同宁愿以死明志!”谭嗣同刚刚三十出头,一介书生,看问题的方式十分单纯。如果说维新派仅仅以“忠君”为理由要求,袁世凯尚能支持。现在,一个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后生不仅以功名利禄相诱,还以死相要挟,袁世凯似乎瞬间看穿了维新派单纯、幼稚的一面,也预料到了他们将来的失败。
更让袁世凯不能接受的是,光绪派人说服袁世凯杀掉荣禄。对于光绪、慈禧,袁世凯有的只是作为臣子应尽的“忠君”义务,而对于荣禄,袁世凯更多的是一份友情和感激。
荣禄是袁世凯仕途当中非常重要的人,袁世凯一直将其尊为恩师。选派练兵大臣之际,除了李鸿章、徐世昌等人外,荣禄也是极力举荐袁世凯的。袁世凯虽然在朝鲜立下功劳,但回国后始终还是个小人物。荣禄在朝中担任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军委主席,如果没有荣禄的保举,袁世凯也不可能获得小站练兵的机会。
小站练兵之际,袁世凯一度被以作风专横、克扣军饷等罪名被多人联名弹劾,朝廷派荣禄前去查办,荣禄向来对袁世凯欣赏有加,因此在办理此案时曾极力袒护袁世凯,最终以“查无实据”结案,并上疏称袁世凯为“不可多得之员”。荣禄对袁世凯有知遇之恩,还有救命之恩,在情感上,袁世凯自然更倾向于荣禄,而不是只会高高在上,对其呼来喝去的皇帝和太后。
9月中旬,袁世凯已经带领军队来到北京,这时,他正处于摇摆不定之中,不知如何是好。此时,他的好友、兄长徐世昌提出建议,让他仔细观察帝、后两派的实力。经过谭嗣同的一番威逼利诱之后,袁世凯看到了帝党的幼稚。不过,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让他不能对光绪帝有所隐瞒。9月20日,光绪再次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对他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如操之过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有真正明达实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达圣意……累及皇上,关系极重……不敢不冒死直谏。”
袁世凯的言下之意非常明确:古今中外,变法都是非常困难的,如今时机未到,如果皇帝不能耐心等待,而是倚仗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之辈,这些书生只顾自己变法痛快,阅历太浅,办事毫不缜密,幼稚冲动,靠这样的人主持变法,变法怎么能成功?
这时候,袁世凯的立场已经明确,他不能对皇帝不忠,也不能对恩师不义,因此他只能从帝后之争中退出,也许这晚他找到光绪,说出这番话,就是想带兵离开京城,静观时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