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德刚的中国情怀(1)

平生风义兼师友 作者:杨奎松 易中天 陈平原


欧阳哲生

10月29日上午,我正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出席会议,安徽大学历史系的陆发春教授从合肥打来电话,告诉我唐德刚先生于26日晚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因肾衰竭去世。闻后我心头一怔,下午赶快拟一唁电传真给唐先生的家属,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慰问。接着,媒体记者的电话纷至沓来,或采访,或约稿,请我谈谈对唐先生去世的感想。海外朋友亦通过电话或电邮传递消息,报告相关讯息。唐先生去世的消息迅速在各种网络、报刊媒体间传开。

大概在大学时代,我已耳闻唐先生的大名,并拜读了他的《李宗仁回忆录》等著作。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因研究胡适早期政治思想,唐先生的《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自然成了案头的常备著作。我与唐先生的谋面则迟至1991年10月在香港举办的“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在那次会议上,海内外胡适研究专家会聚一堂,共同就胡适研究这一专题做一探讨。在与会人员中,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但被会议破例安排在第一位发言。第一次面对名家云集的现场,我心里面不免打鼓。唐先生是出席会议的海外学者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但他丝毫没有端长者的架子,在会上发言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令与会者忍俊不禁;在会下与人交流也十分随和,显示出大家风范。

从那以后,在有关胡适的学术研讨会上,我经常能看到唐先生的身影。1992年夏天在北京举行的胡适学术座谈会、1993年5月在青岛举行的“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学术研讨会、1995年5月在上海华东师大举行的“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学术研讨会,唐先生每每从美国飞来,亲临会议,给这些会议增添了不少光彩。1996年12月中旬,唐先生访问北京期间,在北大住了一周,我特请他在北大作一讲座。这也许是他老人家在北大作的唯一一次讲座。闻讯前来的师生挤满了会议室,大家争睹这位口述史学大师的风采。唐先生离京后,恰逢辞旧迎新之际,他特来信致贺:

哲生教授和夫人:

月前在北京把贤伉俪忙坏了,心实不安,也叩感不尽。??

近日阅中文报,说山东大学已将全套《四库全书》输入电脑,如此则台湾的《廿四史》就是小巫了。兄如能查出《四库》何时发售,我也想买一套也。请查查看。这是件惊人的文化大事。??

贵系贵院诸领导和老友,敬请代为致意道谢;近史所诸老友亦烦便中致意。上次吃饭时太匆忙,找不到空座,未能陪诸老友多谈谈,心中尤不安也。匆上敬贺。

春节快乐!

德刚九七,一,七

1999年5月,北京大学主办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参与会议筹备,自然也忘不了邀请唐先生大驾光临。那次会议,中外专家会聚燕园,研讨五四运动,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安排在大会最后一场发言的四位中外学者分别为王元化、唐先生、张岂之和林毓生,均为学林高手,他们将会议推向高潮。唐先生提交的论文题目是《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他的发言幽默诙谐、铿锵有力,博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唐先生身体不佳的消息,我早已耳闻。2002年2月20日我途经纽约时,约W君前往唐先生家探望。这是我与唐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关于此行,我在日记中有简略记载:

下午一时多到达唐家。看得出唐先生身体虚弱,去年十一月中旬他因中风住院,几失去记忆,现在仍不能吃东西,身体颇弱,走路须借助推轮。与我两年前相见时判若两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