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奖杯、片头题字、主题曲的诞生(2)

感动的力量 作者:刘凯


朱波再次进入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其实题字是个非常吃力的事:用哪种风格?请谁来写?谁的字能配得上《感动中国》?

最贵的字肯定不妥,很简单,因为《感动中国》没有钱。朱波巴不得遇到一个今天落难明日成名的书法家,但这样的传奇在书法界早就没有了。就算在中央电视台的金字招牌下,书法家不收钱,朱波也觉得不妥,因为书法市场水深,价格最高的,一定在市场的风头浪尖,书法和市场结合起来,品格大概就很含糊了。朱波不懂书法,但这道理懂。

有人提议用集字的方式,也就是说,从最优秀的古代书法家作品中找到“感动中国”这四个字,这样既不用花钱,品格也不会有问题。可朱波的上司梁建增不同意。梁建增当然也不是书法行家,但他的说法也很有力量:《感动中国》是个新节目,是反映当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节目,要的是当代。

几种意见听下来,朱波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当代著名书法家,他既是书法界的巅峰级大师,品格当然也绝对没有问题,他的一生操守是配得上“感动中国”四个字的。

这个人就是启功。

2002年,启功90岁,也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一年适逢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启功老人90岁大寿。校方为启功举办大规模生日庆典,老人家只出席了一个钟头,切蛋糕的时候,人都没有露面。这样的老人肯为一个节目再次拿起笔么?

朱波没有缘分见到启功。为《感动中国》题字的事,是采访过启功的《东方之子》节目导演通过启功的秘书转达的。

启功老师仔细听了《感动中国》的原由,非常愿意为这个节目题字。但90岁高龄的老人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怕自己写不出最好的水准,特意让助手在过往手稿中找到了四个字,一一过目挑选后,仔细装裱,盖上自己的印章,然后送到节目组,而且分文不取。据说这是启功先生最后一次对外赠送手迹。

节目组收到启功先生的赠字,小心翼翼翻开每一张,或大或小,字体清朗雍容,每张纸上都有小小的一方红印,表达一个老人对“感动中国”这四个字的重视。看到手迹的几个人谁也没说话,大家都知道这几个字的珍贵,一个年过九旬的书法大家如此认真细致谦卑,让他们更感觉到这四个字的分量,这个节目的分量。

朱波自从接下《感动中国》这个任务,一个多月没再见到梁建增,但他这位上司却是无处不在。他们通过电话沟通想法,梁建增总是在关键时刻否定他或者推动一下。朱波在电话里常常抱怨说:“您的想法太多太新,别光贡献点子,能不能给点实际的帮助?”

这一天,实际的帮助来了。朱波又一次见到了梁建增,他给的帮助是三页纸。

这是三张彩色的纸,每张纸上都打印着一首歌词,歌词有一个相同的名字:《感动中国》。

朱波仔细读了歌词,爱不释手,歌词清新上口,虽然是对主流精神的歌颂,却不着痕迹,节目所要传达的情绪跃然纸上。他选定了其中一首,问:“这是谁的作品呢?”

梁建增笑笑,说:“当然是名家作品,你自己细心体会体会。你确定了歌手之后,我再告诉你。”

对于歌手的人选,朱波早有计划,从梁建增那里出来,他就拨通歌手的电话。

接电话的人是他的一个朋友,2002年还没有大红大紫,她的名字叫韩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