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公益而不是做生意(1)

感动的力量 作者:刘凯


100万做一台晚会,首届《感动中国》创造了奇迹。如今,《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性价比最高的节目之一,投入成本却最低。没有参与者会计较钱的事情,大家都是在做公益。

“摸着石头过河”算是中国人带给世界的贡献。

谚语可不是说说玩的,每个字都是经验的总结,颠扑不破的真理。对《感动中国》来说,更是这样。

对那么大一个电视台来说,一台电视晚会怎么还要摸石头过河?

问题在于这不是一般的晚会。

新闻评论部在电视新闻界创造的先例绝对够多,但是在2002年,他们真的没有电视晚会的经验。引入晚会型导演不行么?这正是关键。

在新闻评论部,人文总是摆在第一位的,技术型人才总在辅助性位置,这是一个传统。《感动中国》不同于新闻节目,也不同于文艺晚会。它需要在形式好看和内容真实感人这二者之间有一个恰当的平衡。在2002年,新闻评论部没有这样的人才,中央电视台没有,整个电视圈也没有。朱波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朱波自己的话说,那是赶鸭子上架,用领导的话说,就是摸石头过河。

朱波摸着石头到了河中间的时候,发现了问题,但是这种过河方式,哪有后退的可能?

朱波在启动项目之前,真的如同小马过河,咨询过不少人,其中有个重要的问题是:办这台晚会需要多少钱?结果大相径庭,有的说20万,有的说200万,有的说500万也不够。而且各个都是掰着手指头给你算,朱波没了主意。

韩红是《东方时空》的老朋友,晚会主题歌作曲和演唱、录制分文不取,作词的是《东方时空》的实习生,也不提稿费,但是录音棚是要钱的,录音师、合唱团、演奏都是要钱的。所以主题歌送来的时候,顺便有个账单:3.8万。

朱波才发现,唱歌这行当的确有点贵,而自己的预算是太低了。他再掰着指头算,还有舞台、文艺表演、往返差旅、转播设备等等。他有点蒙了。

舞美设计师有点冷幽默。朱波在电话里问:“这样的晚会舞台得多少钱?”

设计师反问:“你有多少钱?”

朱波算计了口袋里的余额,说:“15万。”

对方沉默了一会儿说:“你这不是‘感动中国’吧。怎么说也带上中国两个字。15万我做不出给全中国人看的舞台。30万,勉强能看,还不能让外国人看。”

朱波傻了。他四处再询问,了解这个冷幽默的设计师的价格,了解舞台美术制作的行业情况,了解来了解去,发现30万真不多。有什么别的办法呢?走走别的路?

朱波就像改革开放之初的文艺团体负责人一样,找了很多路子,就想把价格降下来。

终于有希望了。一个在歌舞团工作的工程师愿意低价接下这单活。制作费12.5万。如果这么算,似乎还够。可朱波没高兴两天,希望又破灭了,台里不同意。意见很简单:没有舞台美术资质的施工方不能参与,否则发生安全问题后果严重。

这也是个现实问题,安全很重要,不能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朱波一只脚踩在石头上,不知道另一只脚放在哪,愁坏了。本来做晚会就是头一遭,信心都是硬撑出来的。先是台里大部分同事都不看好,不知会做成什么样的,现在碰上这经费问题,怎么办?

总导演樊馨蔓在另外一个过河点上也出了问题。晚会录制的时间定在2003年1月12日,这是春节前。所有与晚会相关的演出、创作和技术团队忙得团团转,樊馨蔓看好的人都在忙央视春节晚会、文化部晚会、各省卫视的春节晚会。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新节目放下手头的工作。就好像要请客,请柬都发出去了,可厨师找不到,热菜、冷盘、煲汤的人都不来。而且时间只剩下50天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