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平宜:被一个一个希望牵着走(4)

感动的力量 作者:刘凯


很多颁奖都是有奖金的,朱波从来不羡慕这个。但想到张平宜为募捐甚至去参加台湾的各种娱乐节目拿奖金,朱波说,在给她颁奖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感动中国》真的缺少一点奖金啊。

节目录制完,朱波与张平宜聊天,说:“这么多年一直在关注您,挺敬佩您,能改变那么多人命运,真不容易。”张平宜却说,她也没想到会走这么远,刚开始是缘分,那个场景触动她,决定留下来帮他们,本来想改善一下环境,为他们盖个楼,在农村一二十万很简单;盖完后觉得孩子们应该有正规教育,又想办法办学校,让他们小学毕业;接着又觉得应该给他们办所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觉得应该帮他们走出去……就这样,被一个一个希望牵着走。

12年过去了,张平宜的希望一个一个实现了。这12年,孩子们就是她最大的动力。在大凉山,孩子们是她的保护伞,在社会里,她就是孩子们的港湾。让这些孩子在人生中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路,是张平宜最大的安慰。

如今,麻风村的隔绝局面已被打破,村民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在她的努力推动下,政府帮五保户、困难户人家都盖好了房子。从开始深入大营盘工作被政府怀疑动机不纯,到现在政府也积极投入到大营盘的建设中来,张平宜感到欣慰,那个曾经让人看了流泪、伤感的村庄已经一去不复返。

对于家人,张平宜感到很愧疚,她不在大凉山,就在青岛,很少有时间和家人相处。所以,她会常带着孩子一起来到大营盘村,让他们知道妈妈在做什么,对孩子们也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按照张平宜的想法,再花三年的时间为大营盘培养出中学生,自己的工作就可以结束,把中学交给政府。可《感动中国》这个奖项改变了她的想法。

“我是不是可以做更多?”她又开始了12年前同样的对自己的询问。

她希望把从麻风村得到的经验复制到别处,山区还有另外几百个这样的村庄,她要到更多更偏远的地方。如果要这么做,名声就不是负担,它可以帮助张平宜做更多更好的事。

她也希望能在大陆成立一个正式的组织,这样就可以在当地募款,让更多大陆朋友加入基金会。如果真的有一天正式的组织成立了,她想,可以由年轻人接棒,一定会有很多优秀的人比她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她说:“我会老,总不会这样‘折磨’自己一辈子,我还是会向往喝咖啡、过好日子的生活。”

这是她的希望,但谁知道呢,真的有一天,全新的希望再次在她的面前展开时,她恐怕会想:我是不是应该做得更多呢?

三、感动理念

用直接的方式表达主旋律,在最近30年来一向是媒介的难题。

2003年,《感动中国》初创时,制片人朱波和同行们聊天时常说:“21世纪诞生的电视节目,如果它能活过十年,那这个制片人一定是一流的。”不服的同行屈指一算,果然唏嘘不已,能活超过十年的节目已经少之又少,能在一个制片人手中超过十年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从2002到2012,《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

十年,实在是个漫长的时间。在21世纪,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潮流有所不同,创新成为一种基调,在中央电视台,只有《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这样的老牌节目历经二十多年不变,但大多数节目已经成为一种产品,一直在更新换代,改版,不断地改版。不再改版,通常表示这个节目已经没有改版的价值,它很快就会被另外一个节目取代。

节目有它的周期,创立、成长、繁荣、衰落。万事万物都是此理。

《感动中国》的十年,不但能解决主旋律传播方面的媒介难题,使节目品牌深入人心,更克服了电视节目的周期规律,在十年迎来一个新的高峰期。在节目制作和传播方面,这个团队有哪些独到理念,有哪些经验技巧,值得总结和沉淀?

传播没有技巧是不行的,但好节目仅有技巧是绝对不够的。《感动中国》整个团队不是在用技巧去制作,而是一直在用心灵去制作节目,这也许就是节目成功的本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