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动评选:一个意见的网络(1)

感动的力量 作者:刘凯


既然是感动,既然是评选,就免不了有分歧。《感动中国》整个评选过程到处是主观意见,每个意见都是推荐人用良心做出的选择。

梁建增常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人物的选择和确定,是决定每年《感动中国》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每年十月,国庆假期一结束,《感动中国》节目组就开始行动了。30秒的启动宣传片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节目组就进入了临战状态。没有新闻发布,没有酒会,没有任何仪式。

这时候,离年底还有三个月。但是一年大部分时间已经过去,节目组可以着手对这一年人物的梳理。

信息从各个方向汇集过来。

节目组在办公室中间有一张大桌子,来自各个方面的候选人物资料被分门别类,放置在桌子的不同部分。开始只有薄薄的几页纸,然后越来越多,需要分类,分成几类,布满这张会议桌的四周。若某一类聚集了太多,则需要做目录和标签,以便随时可以拿到某个人物的材料。

这些候选人,有的是合作网络提供,有的是自己寄来信件或发来电子邮件,有的是不同节目组提供,有的是一些推选委员发来的资料,也有一些是报纸的报道,还有的是盖着大红印章的文件。

办公室的电话也会常常响起,打电话来的往往是满怀感恩之心来自偏远地区的普通人,通常他们会推荐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有一些是孩子,他们推荐自己的父母。尽管很多时候他们说不清所荐之人为什么能感动全中国,但是他们的声音是真诚的,有时候甚至声泪俱下。

每年都会有一些新闻系的大学生自告奋勇,担任志愿者,为候选人资料分门别类,作出目录的摘要。他们常常就是热线电话的接听人,也是优秀的倾听者。

朱波告诫每个志愿者说:“如果你接听了电话,就一定要耐心听完,不管对方推荐的人是不是达到了《感动中国》的标准,一定要记下名字和联络方式。”

曾有一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没有耐心听完电话,受到批评。朱波的理由很简单:“不管什么评选,一定不会是绝对公平的。打电话来,通常就意味着他们没有或者不熟悉网络,没有更好的方式和节目组沟通,他们没有话语权,不能为自己所推荐的人造势。现在他们花长途电话的费用,把自己的愿望向一群遥远的陌生人倾诉,首先,他们一定是真诚的,其次,这是对一个节目的信任。我们尊重对方,就是对自己这个品牌的尊重。”

每年这个桌子上,会搜集到超过500个人物的资料,但其中绝大部分只是放在那儿。经过几次会议之后,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物被筛选出来,作为候选人在互联网上公布,接受网络投票。

但这不意味着获奖者一定从候选人中产生。关于这一条,也曾有过争论。2005年,曾经有个执拗的律师来函质疑节目评选的合法性:如果一个人物没有主动参加评选,你怎样让他当选,你如何保证颁奖不会干扰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或者利益?

这仅仅是法律上的一个提问。节目组讨论了这个话题,但没有太认真。因为不是所有的利益或者权益都是要经过法律来确认的。我们需要确定某个人的精神价值,如果这个人不认可,那么他可以拒绝领奖或者否定这个奖项的价值。如果我们所传播的信息完全真实,那么,这次入选或者颁奖就没有侵犯他人的权益。最重要的是,按照中国人的为人原则,真正能够当选的人,可能根本没有谁会主动来争取这个荣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