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词派是晚清词坛上个性鲜明的主流词派。词在近代,
由循常派宗旨发展,进而形成“中兴"的繁盛局面。嘉庆初年,张
惠言首倡“意内言外”“、比兴寄托”“、深约闳美"的尊体词论,常
州词派得以肇始、发皇。道、咸以降,周济、董士锡诸人声气相
应,推衍常派,常派词论和词创作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同、光
之际,谭献、庄械、冯煦、陈廷焯崛起词坛,称盛一时,直到清室鼎
革,新文化运动兴起,常州词派才与传统诗文殊途而同归。
从社会阶层构成来看,晚近常派词人的中坚力量主要由出
身清寒和仕途失意的寒士以及学有专长的学人构成。极有必要
借助常派词人类型归类方法来展示常州词派的整体背景和态
势,以便整体认辨常派群星在晚近词界天国里的坐标,感受常州
词派的本质特征和创作个性;把握晚近常派词人的创作走向和
格局。
晚近常派寒士和学人词人表:
①张惠言(1 76 1—1 802 )
社会阶层:出身于一个屡世为儒而科名不显的清贫家
庭。四岁而孤。嘉庆四年(1 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末
几病故,年仅四十二。
学术研究:清代著名《易经》专家,尤善三国虞翻《易经》
研究。主要著作有《周易虞氏义》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
卷《,虞氏易礼》二卷等。
7 4 R
②李兆洛(1 769—1 84 1)
社会阶层:嘉庆十年 (1 805 )进士,曾官安徽凤 台县知
县。后弃官主讲江阴书院近二十年。
学术研究:精舆地学,著有《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地理
韵编》等。
③宋翔凤(1 776— 1 860 )
社会阶层:嘉庆五年(1 800 )举人,终官湖南宝庆府 同
知。
学术研究:淹贯群籍,著述宏富,尤长于今文经学及小
学,为晚近常州学派之重要组成成员。著述有《周易考异》、
《尚书略说》《、论语说义》等四十馀种。
④周济(1 78 1— 1 839 )
社会阶层:嘉庆十年(1 805 )进士,官淮安府教授,后辞
官,退隐南京春水园。
学术研究:著史学《晋略》八十卷,小学《说文字系》二卷
等。
⑤董士锡(1 782—1 83 1)
社会阶层:副贡生。家清贫,客游四方。
学术研究:精《易学》,著有《阴符经解》《、遁甲通变录》、
《形气正宗》等。
⑥方履筏(1 790一 1 83 1)
社会阶层:嘉庆二十三年(1 8 1 8)举人,终官福建闽县知
县。
学术研究:学识广博,于经史、天文、氏族、钱币及六书、
九章诸学皆有涉猎。著述有《希姓录》《、道光永定县志》、
《金石萃编》等十数种。
⑦汤成烈(1 805— 1 880 )
7 4 9
社会阶层:道光十一年 (1 83 1 )举人。终官浙江玉环 同
知。后辞官归里,掌教廷陵书院十馀年。
学术研究:潜心于史学研究,尤在汉史和地方志撰述上
成就显著,著有《季汉书》《、补后汉公卿表》《、怀忠录》《、桑
梓潜德录》《、毗陵科第考》等近三十种。
⑧ 庄械 (1 830- 1 878 )
社会阶层:先世业淮盐,为富商,后家道中落。科名仅
为诸生,贫病交加,漂泊江湖。
学术研究:性好经学,著《周易通文》《、周易繁露》《、易
纬通义》等o
⑨谭献(1 832m 1 90 1)
社会阶层:同治六年(1 867 )举人,纳赀为县令。后辞官
归隐。
学术研究:醉心经学,著《董子十六篇》等。
所列九人,从张惠言、周济到庄械、谭献,均是总持常派风
气、主盟常派词风百馀年,对常派发皇、光大,乃至构成绵延不断
的影响出力甚剧的核心人物。然而这些决定常州词派发展进程
的常派核心人物要么是仕途失意的中下层官吏,要么为蹭蹬“苦
寒"的布衣诸生,如果把他们定性为清代社会分化和新变出来的
“寒士"在野词群,理应不是一种误读。有趣的是,这些醉心于浪
漫情怀的倚声名家,同时又是潜心于学术研究、学有专长的学
者。所以,要从整体上把握晚近常州词派的本质特性,感受晚近
常州词派的创作走向和特征,不能不观照他们人文背景的结构
要素,否则就会陷人抽象浮泛甚或孤立割裂的窠臼中。当我们
弄清常州词派创作人员社会阶层和文化构成时,就不难破译为
什么从张惠言到庄械、谭献“,怀才不遇”、人生莫测一直是常派
词人乐此不疲、吟咏不废的主题? 为什么常派词人排拒豪宕或
,钔
欢愉的词风,在他们笔下总是呈现一片凄风苦雨的情愫? 为什
么常派词书卷气有馀而生活气息不足,甚至晦涩难懂?
常州词派又是一个重视理论构建的词派。从张惠言的尊词
体、崇比兴的词学思想到周济的“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
“寄托”论,直至谭献的“柔厚”和陈廷焯的“沉郁”说,在我国古代
词史上,没有哪一个词派像常州词派一样不断修正、开拓 自己的
词学理论范畴,重视词派的理论构建。所以,要研究常州词派的
. 创作特色,探讨他们的创作得失,常派词论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课
题。常州词派在词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发现和提出了尊
词体的逻辑命题。其要旨是把词的“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
言诗之所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曲折低婉、要眇缠绵的艺
术特性与诗骚的寄托忠爱、感慨盛衰、发抒心性的教化功能相联
系,论证词旨与诗教相通,词与诗同源而同功,异体而并尊,一扫
积压在词人心头中的“词为诗馀”,为诗国中不能登大雅之堂、附
属于诗的二等公民的阴霾。当嘉、道之际大多数浙派词人囿于
陈见而使整个清词风格趋于单调时,常派词人以其异军突起的
姿态对清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革新,从而使清词的特质变得
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常派词论在力求从前人的“町畦”中解脱出来并 自辟
领域的同时,又常常以一家一派或一种词学范畴来绳衡词是否
当行本色,力求将晚近多元的词风混一为一统,变多元的词坛为
“一尊"的词坛。所以,他们词论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在词体的
表现功能方面,他们强调“比兴寄托",提出“词亦有史",然而他
们所说的“比兴寄托”主要是指词人个体的“幽约怨悱不能 自言
之情”,过分注重宣泄郁积在词人个体心中的苦闷心境,以表现
词人的个体困境,而忽视了词体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展示和描
绘,使它的“词亦有史"说变成一纸空言。换言之,他们重视词体
7 丐7
对词人主体抒情功能的发挥 ,而忽视了词体对客观现实生活的
负载。
与此同时,在词体的审美风格和创作范畴方面,他们也说
“深约闳美”,然而,更多的时候是高扬“柔厚”和“沉郁"的旗帜,
以柔婉为词体之正宗 ,而退雄壮为词体之变种 ,极力倡导柔婉词
风。常派词人这样以一家一派或一种词学范畴绳衡词创作的做
法,使他们的词论壁垒森严,门户颜色甚浓,显得不够包容、大
度。当然,常州词派之所以成“派”,之所以在晚近词坛有着主导
性的影响,它的颇具革新精神而又壁垒森严的词论是起到了关
键性作用的。毕竟任何“党 "、“派"所倡导的道统 ,所描绘 的路
线,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都有它的局限性,而这种片面和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促成“党”“、派"形成之关键因子。
常州词派在词创作上也取得了一些令他们无愧于后人的成
就。作为一个寒士词群,从常派始祖张惠言到常派后劲谭献,他
们均倾注心力,用满腔的热情以小词为工具,描绘、抒放他们或
落寞、或苦闷、或悲郁、或怅惘的寒士情结。寒士词 自唐宋以来
就有之,如北宋词人秦观、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词,就有着浓冽的
寒士颜色。然而,像常派词群这样,绵延近百年,数代词人异 口
同声地吟唱同一主题,以前人无法比拟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将寒
士的境遇、心绪、向往渲染得如此之美仑美奂、淋漓尽致 ,这在我
国古代词史上不曾多见。尤其是张惠言的《茗柯词》,言近旨远,
含蓄蕴藉,清朗温婉,数量虽不多,却颇多佳构,无论在创作题材
和美学意趣上都别出心裁,在我国古代词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常派词人在词品、词格的选择和表现上也有 自己的偏重。
常派词人笔下的词,多情感真挚,不做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伪
抒情,也不作狭邪和琐屑的描绘,涤尽浙派末流“淫词”“、鄙词"、
“游词”的固疾 ,虽柔弱有馀而强健不足,但儒雅洁净,托旨挚诚 ,
在词品、词格上自有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清纯和学人的书卷
气。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鸦片战争以后,风云突变,社会动荡冲
击着国人的心灵,清廷盛衰转移之兆,已见端倪。可是常派词作
仍多春魂秋思,离愁别绪。虽云“意内”而意蕴几尽,亦有“寄托”
而所寄不深。多数常派词人将自己深锁在书斋和庭院内,过多
地关注自身生活际遇的穷通和政治待遇的得失,而对国家的动
荡和生灵的涂炭不甚关心——生活在道、咸、同、光乱世的常派
词人,如宋翔凤,庄械、谭献、陈廷焯、冯煦诸人,他们在词创作中
均绝少涉及他们所身处的血与火交织的大动乱的时代。他们对
一己“稻粱”之类的内容吟咏太多,而对“社稷”的眷念太少。所
以,他们虽尊词体,而词体未必能得以发扬光大,他们也难以升
格为对民族和时代的心魂产生深远影响的大词人。
而且多数常派词人的词创作,还有失之艰涩的毛病。冷僻
的典故,不合常规的句法、辞语,故意营造的一种欲言又止、寄寓
朦胧的意蕴,使不少常派词难以卒读。现代词学家龙榆生先生
对常派“晦涩"之病大加鞭挞,且切中要害,他说:
自周、吴之学大行,于是倚声填词者,往往避熟就生,竞
拈僻调,而对宋贤习用之调,排摈不遗馀力,以为不若是,不
足 以尊所学,而炫其能也。
还说:
且其人倘非绝顶聪明,而专务搐饧字面,以资涂饰,则
所填之词,往往语气不相贯注,又不仅七宝楼台,徒炫眼目
而已。《(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晚近词风之转变》)
又说:
自止庵偏尚梦窗,誉其“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
7 S 3
能”,又喻以“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皲,追寻 已远”。
遂使学者益为目眩,日惟求其所谓“空际转身"者,既无梦窗
之才藻以赴之,但务迷离惝恍,使人莫测其命意之所在,其
笨伯乃竟以涂饰堆砌,隐晦僻涩为工,此其病至今 日而转
剧,亦止庵及王、朱先生所不及料。(《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论常州词派》)
此外应看到的是,常州词派和浙西词派一样,虽然开宗立
派,但终究摆脱不了复古的倾向,抹不掉模拟的色彩。张惠言和
朱彝尊一样,是以匡救元、明词积弊,传承两宋词词脉而自居的,
颇有韩退之“文起八代之衰"的意味。但是浙西词派为词专学南
宋姜、张词派,以姜白石、张玉田的“清空"“、醇雅"为词的旨归,
就本质言,浙西词派炽盛清初词坛,其实就是南宋姜、张词风炽
盛有清天下,尽管浙派词人在某些领域有所创辟和发展。常州
词派为词的范围有所扩大,先是张惠言标举晚唐词人温庭筠,提
出为词要“比兴寄托”“、深约闳美",继而周济推出两宋词人王沂
孙、吴文英、辛弃疾、周邦彦作为学习的模范,认为为词的最佳途
径是“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 ,以还清真之浑化"。显然 ,常派为
词和浙派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同样是以拟古、学古为
宗旨,只是在模拟、学习的对象上有所不同而已。固然,浙、常二
派词人为词不可能是两宋词风的简单复制,他们为词不是没有
开拓,没有个性,但就其总体趋势而言,他们只是我国古代某种
已有词风的传承和发展。他们继承的内容较多,而创新的因素
较少,他们依旧徘徊在唐藩宋篱内而未能较多地开辟出真正属
于自己的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州词派如浙派一样,是一
个有较多保守成份的传统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