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周济和常州词派的发扬光 大·兼说道、咸常派名家 一、周济的词学理论与词创作 研究近代词史,必然要讲到周济,周济是晚近词史上一位继 往开来、不可回避的人物。周济(1 78 1—1 839),字保绪,号未斋, 又号止庵,别号介存居士。江苏荆溪(今宜兴)人,嘉庆十年 (1 805)进士,官淮安府教授。少与李兆洛、张琦、包世臣订交,以 经世之学相激励,兼通兵家言,习击刺骑射。曾佐大僚侦缉淮北 枭徒,屡败擒之。后退隐南京春水园,潜心著述,成学术著作《晋 略》八十卷《、说文字系》四卷《、韵原》二卷。诗文著有《介存斋 集》。词学著作编有《宋四家词选》《,词辨》,并附其论词著述《介 存斋论词杂著》。自著有《味隽斋词》,一名《存审轩词》。周济早 年意气豪迈,艺贯文武,曾横刀立马,效命疆场,尔后又退隐江 湖,潜心学术。他对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均有较深的感受,是一 个不徒事考据、播弄辞章而有务实求新精神的学者和诗人。 在晚清文学史上,周济是被晚清以来不少史家和学者关注 较多的人。《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传·文苑传》卷七二均为 其立传。晚清人为其独立撰写传记的则有魏源《荆溪周君保绪 传》、徐士芬《书周进士济》、沈铭石《周止庵先生传》以及丁晏的 《止庵先生家传》,而散见于晚清以来各种诗话、词话、笔记有关 7 9 其轶事的记载也为数不少,这些文献大多肯定周济在晚清词学 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一赞他“:近来 浙吴二派,俱宗南宋,独常州诸公,能瓣香周秦以上,窥唐人微 旨,先生其眉目也。"谭献在《箧中词》卷三评他“:推明张氏之旨 而广大之,此道遂与著作之林,与诗赋文笔同其正变也。”徐世昌 《晚晴移诗话》说他“:文逼近大云山房 ,诗乃似小倦游阁,词亦于 同州皋文、申耆诸家之外别开蹊径。”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 五十八肯定他“:词亦名家,诗则别具有赏识焉。”卢前在《望江 南·饮虹簪论清词百家》中赞誉他“:长明灯,推阐四家评,信有传 灯词辨在 ,姜张妙处亦天成 ,对垒始周生。” 周济之所以受到清季以来如此之多的学者的喝采,之所以 能够在他们心目中奠定清季词坛“推明张氏之旨而广大之”的继 往开来的“眉 目"地位 ,不是偶然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常派 词学在理论上的修正、润色,推明其旨而广大之,成为常州宗风 发扬光大的关键人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词的创作有不俗的 表现,有着独到的造诣,和他的词学思想互为补充、交相辉映。 周济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辨序》、 《宋四家词选序论》几篇著述中。其词学思想主要由三个方面建 构而成。 一是尊词体,词学体制和内容上的“词史"论。 周济云 :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 己溺 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 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 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 相因,唾渖互拾,便思高辑温韦,不亦耻乎? (《介存斋论词 杂著》) 这是周济一段非常著名且被学者广泛引用的词论。复旦大 学编撰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评周济的这段“词 亦有史"论说“:‘诗史’是后人对具有广泛现实内容和强烈社稷 意识的杜甫诗歌的概括,周济认为词的创作也要将描写、反映这 类内容和意识摆在首位,这就是‘词亦有史’的含义。他要求词 人时刻关心家国的安危盛衰,民众的饥寒困苦,在混浊昏暗的政 治、吏道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高亮的节操,词篇即是镕铸这些 思考、感慨、品操而成,借以提供时代盛衰变化的真实图景,成为 ‘后人论世之资’,这样才有可能在词坛‘自树一帜”’。严迪昌先 生在《清词史》中论及这段话时说“:周济在这段话中说的‘盛 衰’,是指的时代、社会的盛衰现实,而那‘感慨’正是对时代社会 的感慨,是身处其境的感受。这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命脉,生气活 力的由来。周济明确提起这一总体性命题,无疑是高屋建瓴之 论,也是顺应时势的清醒的文艺观念。"又说“:这种立论,是与他 客观地认识到作家各自的性情、学问、境地——即处在社会地位 与境遇遭际有差异分不开的,这在历代诗论词论中诚属很难得 的平允之见。”以上两家对周济“词史论”的评述很好地揭示了此 论点的本质,当为深切之论。 二是词学创作方法上的寄托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 出。” 周济云: 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 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智。 (《介存斋论词杂著》) 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 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挂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 无厚入有间。(《宋四家词选 目录序论》) 这又是两段非常有名而被学者广泛征用和评论的词论。复 旦大学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对这两段话也有评述《,通史》说: “词有寄托,是指词人将 自己内心特定的幽思、想望、感慨,通过 对一事一物的刻画摹状,具体而微地表现出来,其精美之境是能 够做到假类毕达,意物相称,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无寄托之词 并不是降低词的内涵标准,而是要求将词人的特定寄托转化成 为具有广泛涵盖性和包容性的意念,并将其包含在丰厚、饱满、 经得起多种角度观赏的艺术形象之中。此时,词人已经不是故 意要将 自己的寄托填塞到词里去,而是他的识见学养和艺术造 诣已经达到出神人化,‘冥发妄中’,深浅皆宜,无所不遂的高妙 境地,其词篇虽无专门的寄托可言,但是作品所包蕴的思致却更 加丰满、深邃,而且更具有启发性。"“因此,从有寄托到无寄托实 是词的创作艺术的一次升华和飞跃。”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 则评论道“:周济从如何‘人’,怎样‘出’两个方面分析‘非寄托不 入,专寄托不出’这一命题,同时注重描述能‘人’能‘出’所造成 的审美效果,以论证非‘人’不可,又非‘出’不可(不能‘专寄托不 出’)的道理。总起来看,他所阐述的由‘人’到‘出’的过程;就是 从有技巧、讲技巧到‘无技巧’的过程。所谓‘无技巧’实系‘大 巧’,是最高的技巧。用另一种说法来阐解,即先运技犹如庖丁 解牛,要能‘以无厚入有间’;其效果则是人之也微而出之也厚; 而想进入这境界,必须靠积累,以求厚积薄发。"两家对周济词学 理论“寄托”说的剖析,有如其对周济“词史"说的剖析一样,言简 意赅,能够把握此论的精髓神韵,对我们研究周济的词学思想具 有启发性 。 三是建词统,词史发展的“正”“、变"论。 周济云: 古称作者,岂不难哉 ! 自温庭 筠、韦庄、欧 阳修、秦观、周邦彦、周密、吴文英、王沂孙、张炎之流,莫不蕴藉深 厚,而才艳思力,各骋一途,以极其致。譬如 匡庐、衡岳, 殊体而并胜,南威、西施,别态而同妍矣。……南唐后主 以下,虽骏快驰骛,豪宕感激稍漓矣。然犹皆委曲以致其 情,未有亢厉剽悍之习,抑亦正声之次也。(《词辨序》) 问途碧 山(王沂孙‘),历梦窗 (吴文英 )、稼 轩 (辛弃 疾),以还清真 (周 邦彦 )之浑化。(《宋 四家词选 目录序 论》) 周济写《词辨序》在嘉庆十七年(1 8 1 2 ),时年三十二岁。其 《宋四家词选》刊刻于道光十二年(1 832 ),时年五十二岁。前者 重在辨别正变,后者旨在建立词统。周济编选两书时的目的很 明确,就是为了纠正浙派流弊和拓展张惠言的词学理论,为学 词、治词者开辟一条康庄大道。《词辨》力辨词学的正变二途,其 中所说的“正声"是指“蕴藉深厚”符合温柔敦厚诗教的词篇。 《词辨》列为“正声"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欧阳修、秦观、周邦 彦、周密、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词辨》所说的“变声"是指“豪 宕感激"而又“委曲以致其情”的词作。其中属“变声”的词人有 李煜、范仲淹、苏轼、辛弃疾、姜夔、陆游、刘过、蒋捷等。从周济 的“正变”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周济主要以婉约词为“正"宗,而以 豪放词为“变”体。然而,周济到了晚年却淡化了词学观中“正"、 “变”的观念。首先,他在《宋四家词选》中将豪放词人辛弃疾列 为宋四大词家之一,与周邦彦、吴文英、王沂孙处于同等的地位; 其次,他在《宋四家词选》中明确提出“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 以还清真之浑化”的学词、治词之途径;至此,中国古代词学的词 统在周济心目中已由“正”“、变”二途合而为“正"“、变"交融的一 途了“,正"“、变”森严的壁垒在周济的胸中已经消融。 周济的词学思想,发扬光大了张惠言的词学理论,除了这些被大家广泛讨论的议题外,他还有一些重要的词学思想值得我 们去挖掘 : 1、词风格上的“浑厚”论。周济日“:读得清真词多,觉他人 所作,都不十分经意。钩勒之妙,无如清真。”《( 介存斋论词杂 著》)又日“:清真浑厚,正于钩勒处见。他人一钩勒便刻削,清真 愈钩勒愈浑厚。"《(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从周济的诸多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把“浑厚"作为其重要词学审美理想。 . 2、作家创作主体的“才情"论。周济认为“:稼轩不平之鸣, 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 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大也。”“稼 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 才小。99《( 介存斋论词杂著》)强调“才"“、情”在创作优美动人词 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止庵词学中的真知灼见之处。 3、词创作方法上的“空”“、实"论。周济认为“:初学词求空, 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北宋词,下者 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 实,且能无寄托也。"《( 介存斋论词杂著》“) 梦窗立意高,取径远, 皆非余子所及。惟过嗜馑钉,以此被议。若其虚实并到之作,虽 清真不过也。99《(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应该指出,周济这里所 说的“空",是指词中形象的空灵生动,透彻玲珑,如空潭泻春,柳 絮拂空,所讲的“实",是指每一首词均应有真情实感和充实的社 会生活内容。求空求实和空实的统一无疑是周济词学思想的又 一闪光点。 与周济的词学理论和词学思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词 创作一向很少有人问津。迄至今日,还没有一篇论文论述他的 词创作,研究的局面显得相当的沉寂。 周济的词结集为《味隽斋词》(又名《存审轩词》)。对《味隽 斋词》,清季一些词学家曾经有过简单的论评。丁绍仪《听秋声 馆词话》卷十一说他读周止庵的词觉得“清隽轻圆,初不觉其意 在讽刺"“,言外俱有意在”。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一说他 “借得先生《存审轩词》一卷读之,是真得意内言外之旨"“,缠绵 婉约中,得深厚之致”。而吴梅则在《词学通论》中指出了周氏词 存在的问题。“止庵 自作词,亦有寄旨,惟能人而不能出耳。如 《夜飞鹊》之‘海棠’《,金明池》之‘荷花’,虽各有寄意,而词涉隐 晦,如索枯谜,亦是一蔽。"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味隽斋词》究竟呈现了怎 样的风貌呢? 是“清隽轻圆"、“得意内言外之旨"还是“如索枯 谜"? 下面,我们将对周济的《味隽斋词》作具体地评析。 就题材而言《,味隽斋词》大致可以分成六类: 第一类悲士不遇词。周济少年得志,嘉庆十年(1 805 )他年 方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这令他意气风发,使得本来就“喜观古 将帅兵略,兼习骑射击刺"《( 清史稿·周济传》)“,我为善战千夫 长,君是能耕万户侯"(周济《介存斋诗》),并有心拯世的他似乎 看到了自己在政治上赫赫扬扬、建功立业的美好前景,然而,他 后来在政治上的发展并不如意。先是铨选知县,后又改就淮安 府学教授,不久他就托病辞职,从此便息影南京春水园,一心著 述。这样的经历也许是周济心中永远的痛,他的无奈与失望也 可想而知。他在其不少词作中抒发了自己“不遇”的无奈与失 望。《湘春夜月·沧州道中见女子鬻伎》词就是此类词中较典型 的一 阕 ,词 日: 恁天涯,几人烟水 浮查。不信雾鬓风鬟,都付与杨花。 乱蹴秋千红影,隔渌波青粉,柳外谁家? 算吹箫那是,珠帘 十里,烟晚香斜。 扁舟倦客,安排清泪,重赋琵琶。值 得泛澜,浑未要、回灯唤酒,低诉年华。明宵何处,料相随、气 只有昏鸦。向淡月,祝眉痕两点,依他纤影,休被云遮。 词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坎坷沦落之感显 而易见。 第二类惜时伤逝词。在《味隽斋词》中,此类词不少。《阮郎 归·秋海棠》叹年华易失“:只闻断肠惜年华,断肠谁解怜?"《水调 歌头》“浮海欲何向”惜青春易老“:君不见,列御寇,骨成灰。童 男玉女,头白徐福竟安归。《" 金缕曲》“路跋黄尘下"悲岁月蹉跎、 功业未就“:渐英气,都消磨也。---犹存坚难拔。"这些词,为周 止庵息影金陵春水园之后所作,一种青春易老、年华不再、岁月 蹉跎、壮志难酬的怅惘之情,总是理不断、剪还乱地萦绕在他的 心头。 第三类风怀相恋词。这些词有些可断为周止庵少年时所 填,有些又似乎为其中晚年的作品。止庵所恋女子为何人已无 从考知,但词中缠绵的叙写,深情的回忆,刻骨铭心的思念,都使 我们感到那是一场多么真诚又多么纯洁的恋情。《木兰花慢》 “向残更冷露"写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便地角天涯,故情闲恨, 总上心头。"《八声甘州》“叹天衣”似乎在悲叹有情人难成眷属: “刚道鸳鸯绣出,又东风窥幕,舞蝶成团。"《摸鱼儿》“待拚将”抒 发的则是离情别恨“:待拚将,一声离别,离情还更重叠。" 第四类咏物寄托词。由于周济主张填词要“非寄托不人,专 - 寄托不出",所以清季以来一些词学家读周氏咏物词时胸中总是 预先横亘“寄托”二字,不管其词是否有寄托,总是用“寄托"二字 来索解周氏词作,结果弄得有些解释与词原意风马牛不相及。 《 金明池·荷花》是周济咏物词中名作,本词咏荷花,描写荷花、荷 叶亭亭玉立、摇曳生姿的动态之美,抒发其赏荷旧地重游之慨, 词中写道“:十五年前,明湾消夏,夜拥红香酣睡。船唇畔,锦围 绣绕,三十六鸳鸯妮队。甚频将楚水吴山,都化作海蜃无恁云 又6 气。"“又演出田田,弄波情态。金茎露明擎在掌,争倾作一池珠 碎。定知他弱不胜梁,似水荇牵风,空余翠带。”谭献评此词日: “讽刺”。这本是一阕忆昔绘物之词,谭献所谓“讽刺"之意,实在 难索,因为其索解与词的内容实在相差太远。但周济的不少咏 物词确实借物拟人,借物拟性,借物寓情,深有寄托之旨。如其 《长亭怨慢·新竹》《、疏影·风竹》《、南浦·晴竹》《、高阳台·雨竹》 几首分咏竹在刚刚长成和在风中、雨里、晴空的不同姿态,赞美 竹的纤尘不染,素净高洁,寄寓了词人对淡远纯洁、独立特行人 格的向往。蒋敦复在《芬陀利室词话》卷一评这四阕词为“比兴 无端 ,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五类友朋赠答词。《味隽斋词》中有十馀阕这样词。其中 《霜天晓角·和晋卿》写得较好,词日: 别路人间,记曾扶袂看。消得疏林遮住,怕特地、望长 安。 绮 霞飞又残,暮云浮乱 山。添取 一分黄 叶,浑不 是 、见时难。 晋卿为董士锡之字。董士锡为周济莫逆之交,两人在词学 上相互切磋,情谊特深,此词就不假雕饰地抒发了他对董氏的深 厚友情。 最后一类为咏史抒怀词。写得较好的有《蝶恋花》组词。这 五阕词或写“新月如钩,挂起天涯恨。”或叹“石燕嵯峨,空有凌霄 意",抒发了词人对未来的忧思和对现状的慨然,表现了当时清 醒的知识分子忧生悼世情。 正如周济在其词学论著中力斥粗豪、拙率、剑拔弩张的词作 一样,他的《味隽斋词》在词风上走的是柔婉韶秀的一路。为了 使自己的词创作符合其审美要求和词学理想,周济在营造柔婉 韶秀的词风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首先,在词境上,所取之景多为冲澹、朦胧、迷离之景,或为 柔弱、郁冷之物,宏大阔远的景物在其词作中比较少见。在词情 上,他寄寓或抒发的大多为怅惘、彷徨、忧闷、缠绵之情,较少表 现其欢快、爽朗的胸襟和情思,也不抒放其凌云之壮志和豪迈之 气度。而粗犷的叫嚣和拍案而起的怒喝则被其剔除,从而形成 他的盘郁柔婉的词风。这种词风如果发挥得好,则诚如丁绍仪、 蒋敦复二氏所言,使他的一些词作显得“清隽清圆"“,缠绵婉约 中,得深厚之致”。发挥得不好,则又如吴梅所言“,词涉隐晦,如 索枯谜"。先举一阕词风表现得好的《浪淘沙》“迟 日照房栊”词: 迟 日照房栊,春太冥蒙。廉旌轻漾楝花风。一架酴藤 香似雪,何处残红? 回枕曲屏空,纤甲重重。睡情比胜 酒情浓。多少流莺催得起 ,梦又匆匆。 所写之景为冲澹、清美、飘逸之景,所绘之物为轻柔、清香、 纤弱之物,词中人物也娇弱慵懒,情思缱绻,此词不失为一首词 风圆融清美、词情略有怅惘的好词。再举一阕暴露其词风缺陷 被吴梅指为“词涉隐晦,如索枯谜”的《夜飞鹊·海棠》词: 春酣镇无语,闲倚朝云,浑不解为何人。燕支著意晕双 颊,轻绡叠翠圆匀。生来七分媚骨,况霞明烟淡,作得三分。 寻常伴侣,试新妆、漫约湔裙。 天上三郎挝鼓,催满苑 花枝,与斗精神。一例团云裁雪,流莺暗约,蜂蝶空群。烧 残绛蜡,奈真妃、也则销魂。待潆潆雨歇,可堪重访,绮陌芳 尘。 前人诗词咏海棠不少,梦窗词中就有《宴清都》写连理海棠 的,关合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情事。本词咏海棠也涉及李、 杨情事。全词以春光明媚、海棠烂漫开始,至雨后花落化尘结 束,似有今昔盛衰之感的寄托。此词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海棠的姿容神态,可谓维妙维肖,如“燕支著意晕双颊,轻绡叠翠圆 匀"诸语,将海棠拟为一俏丽女子,从而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海棠 花朵之红艳灿烂和花叶之清雅明媚。用李、杨之典也吻合贴切。 作者笔下之海棠,既风姿俏丽,又脉脉生情。在作者的眼中,这 些海棠已幻化为青春、生命的象征与美丽、纯洁的精灵。徐珂 《清词选集评》引谭复堂语日“闳约",确实有几分道理。不过,吴 梅的指责虽然略显尖锐但还是中肯的。虽然不像“枯谜”一样令 人费解,但此词朦胧迷离的场景,顿挫、郁闷的情思,欲言又止, 含糊其辞的心声,躲躲闪闪、若即若离的主旨,偶尔不经意拈来 的冷僻字句,确实使此词穿上了“晦涩”的外套,理解起来着实劳 神。 其次,周济在填词时的用语也颇具个性。虽然和大多数词 家一样,他的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春"“花"“秋"“月" “雨"“泪"“云”“风"等,但他喜欢用偏冷的色调将这些词语调和 在一起,使得其词中的许多语句散发着迷蒙、怅惘的气息,贴切 地融进词境、词意之中。他还喜欢使用一些描写荒凉、朦胧之境 和感伤、无奈之情的语词如“残花”“、衰柳"“、愁绝”“、闷倚”“、哀 弦"“、烟暝”“、浮云”“、空木梁"等,来渲染烘托词意词情,读来使 人心生梗塞,情志难伸。仅举其两阕词以为见证: 其一《、菩萨蛮·秋蝉寄剑楼侍御》 一溪夜雨痕如线,枯形病翼羞归燕。莫更诉西风,断霞 零碎红。 有人怜鬓影,真为清宵冷。莫忘是斜桥,绿杨 千万条。 其二《、蝶恋花》 万柄风荷摇不定,照灼红装,面面凌波倩。催送残阳烟 又暝,骊珠欲唤眠难醒。 归榷匆匆愁路永,怨笛哀筝, 都约秋心冷。一夜水仙收绿净,亭亭独鹭窥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