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群书生,难成大事 2

皇帝是这样炼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 作者:燕山刀客


有一天,朱允炆和黄子澄坐在皇宫东角门外聊天,朱允炆突然悲从心起: “我那堆皇叔都拥有重兵,很多人都行为不轨,我应该怎么办啊。”

黄子澄胸有成竹地对曰:“诸王的护卫亲兵,用来自保还马马虎虎,想造反的话,我们朝廷只要派六师精兵去镇压,他们哪个能挡得住?汉朝时期,叛乱的七国不能说不强大,最后还是被朝廷消灭了,这个道理,就是以大制小,以强制弱。” 朱允炆觉得很有道理。

朱允炆即位后,很快任命黄子澄兼任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有一天散朝之后,朱特意叫住了黄子澄,很严肃地说:“先生还记得当初在东角门说过的话吗?”

黄子澄一听这话,赶紧跪倒磕头:“微臣绝不敢忘。”表现出一副为主分忧患的忠诚。当然,这也许是他身上唯一的亮点。这样肉麻的话,为人死板的齐泰恐怕就说不出来,因此,尽管齐泰的眼光见识明显胜过黄子澄,朱允炆对后者的信任却要超过前者,他们两个感觉更投缘,性格更接近,气场更合拍。

还有一个人,也值得一提。尽管他只是个正五品,跟齐黄的正二品差了很多级别,但在朱允炆的眼中,这个人的价值不是用级别可以衡量的。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宁海是著名的状元之乡,盛产文曲星的地方,出现方孝孺这样“读书人种子”并不足为奇。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在朱元璋时期的“空印案”中被错杀。方孝孺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学习能力,读书飞快,被视为神童。后来成为大儒宋濂的学生,先辈胡翰、苏伯衡这些学者,提起小方都自叹不如。方孝孺并不愿意做一辈子钻故纸堆的书虫,而希望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洪武十五年,经过地方推荐,方孝孺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见他行为端正,对朱标说:“这是一个才子,以后可以辅佐你。”然后……把他打发回家了。十年后,朱元璋再次召见方孝孺,然后说:“还没到用他的时候。”又给打发走了。

方孝孺回来后被聘为汉中府教授,从九品,低到尘埃里了。蜀献王听说了他的学问与品德,特聘其为世子师,对其恭敬有加,把他的书房子命名为“正学”——正人君子学习的地方。

朱元璋不喜欢方孝孺,但朱允炆却非常欣赏,刚一即位,就把老方从成都挖过来,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为侍讲学士,正五品。朱允炆有重大事情一定和他商量,对方的信任,甚至超过了齐泰和黄子澄。还让方孝孺担任了《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的总编撰,当然,后来讨燕檄文的执笔人,更非方老师操刀不可。

因为朝廷重臣病死的病死,处决的处决,这三个人构成了朱允炆身边最重要的谋士集团,他们均为人正派,理想远大,学识渊博,好为帝王师,好替主子分忧愁。

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这几个人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政治上的天真,对于置身其中的这个残酷世界,他们的认识实在是远远不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