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问过我,《中国好声音》到底打算办多久?我基本上避而不答。
没有什么商业秘密,也不是防止所谓的“剧透”,是我真的不知道。况且,对我来说,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节目都会有自己的生命,产生与消亡都和电视生态有关。“电视生态”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它是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包括内容制作方式、多媒体下的节目运作、观众的审美爱好等。
我只是想说,《中国好声音》是一档节目,它有它自己的命运,就像《动物世界》衍生出了《人与自然》,《正大综艺》变成了《正大综艺?墙来啦》。《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很火,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它能火多久,谁人能知?
说起《中国好声音》的火,要从浙江卫视这几年的收视排名说起。
2011年,浙江卫视在总收视排行榜上位列第五。2012年,凭借《中国好声音》,我们一跃进入前三(数据来源于《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好声音》刚开始播出那会儿,收视率只能说是勉强合格。随着节目的深入,特别是大众媒体介入以后,马上成了公众话题,效果着实超出了节目制作者的预期。
我偶尔会在某网站的好声音吧看看网友们发的帖子,言论五花八门,让我这亲历者都觉得民间“卧虎藏龙”!网友们拉帮结派,争论不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立场”。
有人“爆内幕”,就有人出来“辟谣”;有人支持某个学员,就一定会有人出来“揭底”。如果把这些帖子整理下,我觉得用三个词来形容最好不过:道听途说、空穴来风、厚黑大全。但这也无可厚非,有这么多“新闻”出来,说明这节目影响力大,大众关心。
的确,从“杨三十二郎”到“中国好舌头”,从“导师泪洒现场”到“六万人体育场总决赛”,大众传媒制造的信息有如脱缰野马,让我们惊喜不断,也深感极难控制。
话题扯远了,回到节目本身。
浙江人做事,没有湖南人那种“霸蛮”精神,也没有江苏人那样温和儒雅,我们靠的就是生意思维。做电视节目也一样。
浙江卫视上上下下,都看到了电视媒体的巨大市场。湖南卫视已经走在前面,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但这生意得做,不能让一家独大。于是,大家看到浙江卫视这些年不断在尝试,一直到《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的成功,就好像一个人的头被按在水里很久,终于能抬起来呼吸一口空气那样畅快。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的是,《中国好声音》的产品模式与众不同。它的前期是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后期是巡回演唱会《对战最强音》。事实证明,如何使这两种文化产品更好地融合,是留给节目制作方的课题之一。
道理不难理解,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来的所谓的现场效果,都是节目编导们一手“制造”的。说得直白点儿,编导们通过电视剪辑的方式,可以让节目呈现出他们想要的效果,他们不想呈现的,即使发生了,也不会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所以,很多兴致勃勃来到现场观看节目的观众都是败兴而归的。在这里,我一并致歉,给大家鞠躬了。
可见,电视节目更在意荧屏前观众的感受,节目现场的观众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录制。
做演唱会则截然相反,最在意的是现场观众的直接观感,因为演唱会是要卖票赚钱的。可另一面,《中国好声音》学员的演唱会要做电视录制,开发这个节目所有的商业潜力,这样一来,就有点儿顾此失彼了。
为了达到后期电视剪辑的要求,演唱会必须做到四个半小时以上。我们可以算一下时间,如果演唱会从晚上七点半开始,中间穿插一些小感受、小花絮,那一场下来,都要五个小时左右,唱到凌晨才结束算是正常的。学员们和《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真有那么大的魅力,能让观众们在那里足足坐五个小时吗?《中国好声音》从电视上走下来,想要进入演艺市场时,必定会壁垒重重,举步维艰。
尽管如此,《对战最强音》,即《中国好声音》巡回演唱会,在南京、杭州、重庆等12个城市如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