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负箧求知 (1907 — 1926 年 ) 一

徐铸成回忆录 作者:徐铸成


  1907 年  出生

  1907 年 6 月 24 日 (岁次丁未,农历五月十四日),我出生于江苏宜兴县城内东珠巷狮子巷口一个大杂院中。

  这座宅子,是城内有名的破“墙门”,正厅三楹,还是明代遗留下的古建筑。同居有十余家,大半系同姓疏房,各分居一二间这祖遗产业。

  曾祖仲安公,稍通文墨,只有自置薄田二十余亩,主要靠经管族中公产维持一家生计。是年他七十八岁,经常盼望在翌年八十初度时能得一曾孙,这样,在“撒手”见阎王时,就不必下跪了。我的出生,实现了他老人家梦寐以求的想望,“其喜可知也’。

  祖石樵公,时年五十六岁,在酿酒行经管账目。我的祖母宗氏,对我最为宝爱。生有三位姑母,长次两位已适范氏、余氏,均居农村,有一叔父,早岁在酱园当伙计。

  曾祖母及我的母亲,均朱氏。

  1908 年  一岁

  是年曾祖父八十初度,特请宜兴第一家照相馆——蓉镜轩来家摄“合家欢’,曾祖特在额上题有“八旬大庆,四世同堂”八个字以志庆。

  1909— 1 9 1 9 年 两岁至十二岁

  1909 年,曾祖病逝,我已能麻服匍匐在灵前,掩面作悲哀状。

  008 ◎ 徐铸成回忆录

  1910 年,我的父亲少石公 (讳家骥) 十六岁即在邑东南之湖汶乡设余氏家塾,教我姑婆家的几位表叔及异姓子弟。是年秋,上海革命维新空气吹来此小城,乃赴江阴人师范传习所学习半年。

  1911年,辛亥年,是年十月爆发武昌革命。是时宜兴分为宜兴、荆溪两县。我家适在宜兴县衙门的隔壁,一时谣言汹汹,说保安队将来攻打县衙门。祖母乃偕我避居西庙巷我新出嫁的三姑周家。不数EI两县县太爷均被保安队护送出境,城乡宣告光复,我仍随祖母回家。

  1912 年,五岁。剪去辫子,城内哄传“白狼来了" (即白朗起义),惊恐万分,傍晚即家家闭户。祖母又偕我逃至西庙巷三姑母家。

  1913 年,六岁。入对门汤氏家塾,从汤次雅先生开蒙。学费每季五百文。

  1914 年,岁次甲寅。祖父石樵公忽疽发于背,呻吟病床历六月,秋间逝世。从此再无为我买玩具、偕我往茶馆吃早点的人了!

  改人后门东庙巷斜对过的公立第三小学。该校系新创办,仅一班,学生二十余人,教师为朱盘英先生,授新式课文“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此外,还每日教珠算一小时。

  1915 年,八岁。随父母至离城三十余里之汤渡从善小学读书,父亲任校长兼主要教师。堂叔西林随往助教。放学后,同学教我放牛、采菱;大雨后,则笼虾、叉鱼、摸蟹,初尝农村儿童生活趣味。结识了同学高焕荣等。

  1916 年,父亲调回湖汶乡,任新成立的广善小学校长,月薪二十元,每年以十个月计薪。我和母亲、姊姊仍回城,我人通真观巷之私立敦本小学读书。全校有七个班级,初级小学四班在一个教室上课,名谓复式教育。高小一二年级同一室,高三毕业班则单独授课。校长任日庠先生,为有名之举人公。

  1917 年,仍在敦本学习。春间,学校发起赴铜官山远足,学生第一章  负箧求知 (1907—1926 年)  ◎ 009必须纳费一千八百文,统一缝制校服,整队出发。因家贫,母亲无力出钱,乃被摒诸远足之列。课余曾偕同学出城南门,过升溪桥,游岳堤及堤畔之岳亭,展读岳武穆英勇抗金事迹之碑文,爱国思潮油然萌发。

  1918 年夏,初级小学毕业,在全班中为最末一名。暑假中,母亲对父亲说:“这孩子大概读不出书了,你带他到湖汶去补习一年,如再无办法,我也就断念了。’

  暑假后即随父亲至湖汶广善小学,仍在四年级为附读生。每晚由父亲讲解《孟子》一章;渐觉读书之兴趣。父亲慈爱,从不加以扑责。

  广善地处村边,茂林竹篁,常于课余偕同班同学入竹林深处游玩,得知不少关于竹笋出土之常识,以及农民如何群猎野猪的故事。

  学校另有一教师陈寿松先生,教图画及体操,曾为父亲绘一幅牡丹,花叶并无生气,盖照画本临摹者也。

  1919 年,暑假后仍回城人敦本高小一年级。父亲则被排挤调至栋树港单班小学,仍为校长,月薪则由每月二十元降至十六元,家用更不敷。母亲乃请外祖父写信给石家庄在京汉路任段长之大姨夫推荐,冬间得复,派充司事 (相当文书),母亲暗中为之筹备行装。

  我回城后,顿觉有气象一新之感,盖五四运动余风波及此小城,满街满巷均遍贴“还我青岛’、“誓死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勿五分钟热度" 等标语;旅外学生会已成立,暑假中假邑庙戏台演出《朝鲜亡国恨》,观众多感动落泪。演主角安重根者为旅沪学生万益君,我同班同学万元祥之叔也 (后为 1928 年宜兴暴动之倡导人,被杀害)。

  自再回敦本,我好像换了一个人,无论哪门功课,考试均列名榜首。如国文教师王叔青先生,为秀才公,教《古文观止》极严格。每周五作文,下周二发卷,全班十六人,必依次叫上讲坛领01 0 ◎  徐铸成回忆.录卷。卷本按作业成绩发放,末几卷必一一痛加责斥。因此同学咸视为难关,多在作文本端作有记号,以便王先生发卷前即可预知其优劣、吉凶。我每次作文,总被选为第一本。

  其余如算术、英文、修身乃至手工、体操,成绩亦优异。母亲对此亦感诧异,不再施责骂,每喜对祖母说:“鸿生 (余小名) 开知识了!’

  1920 年   十三 岁

  是年暑假后,父亲离家赴石家庄京汉铁路任小职员,月薪二十四元,父亲生平从未出过远门 (最远为到江阴求学)。为了筹措旅费,母亲曾到处求情,纠集了一个会,共十人。第一“会’由纠集人收取,共一百元;以后每三月集一会,交款数额不同,已收过者,加月息二分,未收者按次递减。三年收毕。每次用骰子六颗,摇出点子,最多者得中;往往有需急用者,恳求让会,必向得会者加出二分以上之彩金。此种民间流行之合会形式,为旧社会集款济急之普通方式,利息一般为月N --分,当时借三分钱者也极普通。

  三分以上,则称高利贷,俗称印子钱矣。

  两月后,始接父亲来信,已平安抵达石家庄了。寄住姨夫公馆。

  1921 年  十四岁

  知主动努力攻读,每晨起,必至房前小院 (母亲在寝室前用篱笆隔一小院,约丈余平方大小,无门,由窗前翻下) 读《古文观止》四十篇,始登上至厨房食糊粥二碗,然后上学。

  时我家已与叔婶合灶分餐。祖母分由两房供养,曾祖母则与二叔祖家轮流供养。每两月有半个月供养曾祖母。我们叫“供太婆’。

  每餐必备鱼、肉四色,早点必备包子或油条,小菜四碟,十分隆第一章  负箧求知 (1907—1926 年)  ◎ 01 1重。荤菜、点心我们从不敢下箸,曾祖母有时夹给一个包子,或半根油条,或一块肉,则如获重赏,细细品尝 (母亲和大姐从未受到这种恩赏)。单独供养祖母这半个月,则家常菜加一味鱼、虾或炒肉丝就可以了。祖母深知母亲之拮据也。平时,我家饭食,只两素菜而已,大抵为炒青菜及咸菜炖豆腐,早餐为糊粥 (郑板桥所谓歆糊涂粥者即此) 加煮山芋或芋艿以充饥。

  那时,鲜猪肉每斤约二百文,四两为五十文制钱。豆腐每天只吃五个制钱,青菜不过二个钱一斤。每晚我温课毕后,母亲必命记流水账,除“供太婆’日费用略大外,平时每天花费一二个铜元(每一铜元当十个制钱,每一银元大约兑十二角小洋,一千六百文制钱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