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土地上绣花(1)

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 作者:绿妖


果蔬,不仅仅是食物

说到果蔬,台湾“先天不足”: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潮湿,是病菌、虫害的天然温床,不喷农药,农作物很难种得好。而上世纪爆发的癌症潮促使人们反思农药弊端,台湾加强农药管理,在“卖得好”与食品安全之间,常年持续无声战争。

还有台风豪雨。七月葡萄、高接梨、荔枝、芒果,八月文旦柚、苦瓜,正逢台风上岸,产量扫掉三分之一也是常有。果农称套袋还在,水果已被刮落叫“上吊”,无奈又戏谑;日趋恶劣的“极端天气”,对白领来说只是概念,靠天吃饭的农民,却比任何环保组织都更晓得它的厉害,新社头柜是枇杷产区,近年,因天气缘故,枇杷不开花,有果农减产三分之一,后果堪比台风。台风,当局有灾损补助,而别的“极端天气”没有。

同时,台湾农业常有“逆天”之举。比如,克服高温,在亚热带种出高品质的温带梨,高接梨因此成为台湾水果业之骄傲。但它每一步骤都需人工介入,成本高昂。所谓“逆天”,是“先天不足”之下,台湾小农为提高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对自然特征的不断突破。它提升蔬果品质,也加重成本。1979年苹果开放进口,台湾苹果一败涂地,果园纷纷改种其他作物或任其荒芜。加入WTO后,面临全球化竞争,一面是农业价格更低的对手如大陆,一面是美国为代表的跨国大型农企业,小农经济的台湾“两线作战”,陷入困境。

外销市场,农产品成本高昂,出口不利;本土消费,因台湾面积狭小,物价易受波动,供应稍多即跌,略少就涨。菜农和果农,因其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征,最容易遭受冲击。菜农的口头禅是“菜土菜金”—俏时像黄金,跌后如烂泥。果农笑道:“台湾有两个丰收,一个‘风收’,一个丰收。”把丰收与台风并列,丰收中包括焦虑。

台中市新社区是台湾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区,按当地“乔木咖啡”老板乔德华的说法,由于新社的农业地位,以及“种苗改良繁殖场”在此,来考察农业,“只要稍微懂得台湾农业,来台湾不是跑台北高雄,新社要到的”。新社农业以水果香菇为主,特产有葡萄、杨桃、高接梨、枇杷、香菇、花卉等。2013年7月至8月,我在新社随机采访了十几位果农菜农,年龄从三十岁到七十八岁,所种从高经济作物如香菇、葡萄、高接梨、枇杷到廉价的百香果、丝瓜,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无财团背景的个体农民,是标准台湾特色的“小农经济”。他们面对的问题、苦恼与喜悦,也因此有了更强的代表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