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出世(3)

金庸传(修订版) 作者:傅国涌


有些读者把书中的人物当真实的人那样看待,真诚地为他们担心,为他们抱不平。金庸说写这书时,确是把自己当作了“红花会”的一分子来设想,算是个小头目吧。“红花会”群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浒》的一百零八将,结局也有《水浒》的痕迹。在此之前,他从未写过任何小说(读大学时写的《白象之恋》是应征之作,他没有算在内),下笔之时不知不觉会受到他从小熟悉的《水浒》影响,也受到许多外国小说的影响,有时干脆就在模仿,既有模仿《红楼梦》的,也有模仿《水浒》的。丫头喂陈家洛吃东西,就是抄《红楼梦》的。

在《书剑恩仇录》的主角陈家洛身上,隐约可以看到近代以来两个海宁籍历史人物蒋百里、徐志摩的影子。金庸说海宁不出武人,即使是军事学家蒋百里,也只会讲武,不大会动武。他们性格中都有一些忧郁色调和悲剧意味,也都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执拗。其实,在陈家洛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性格。在这个虚构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某些理想。“又要做读书人,又要做革命首领,又要做政治家,既是富家公子,亦是草莽英雄,又重事业,又重爱情,即使在感情问题上,爱姊姊还是爱妹妹也纠缠不清。”

(陈家洛)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物,但是他反映了许多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幻想、幻灭;反映了他们的天真心态,可取之处与弱点。1

从此,金庸——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书人,在经历动荡乱世之后,独自在异乡通过武侠小说展开他对人性无限丰富的独特理解。他的出现几乎改变了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宿命。

三、《碧血剑》:乱世情结

和金庸谈论《书剑恩仇录》或写信给他的人中,有银行经理、律师、大学的讲师,也有拉手车的工人;有七八十岁的老婆婆,也有八九岁的小弟弟小妹妹。在南洋许多地方,它被作为电台广播与街头说书的题材。

《书剑恩仇录》受到的欢迎出乎金庸的意料,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将来要做一个武侠小说家。世事难料,刻意追求的不一定开花结果,无心插柳倒是柳成荫。1955 年的一天,《书剑恩仇录》还在《新晚报》连载,刘芳和李晨风等电影界朋友在茶楼上谈起,如果将这个小说拍成电影,应该怎样拍,忽然想不起书中某个人物的绰号了,茶楼的女招待和邻座的茶客纷纷插口进来告诉他们。

左派背景的《香港商报》创刊于1952 年10 月11 日,标榜中立,最初以纯经济新闻为主,销路狭窄,每天只有几千份。第二年改为综合性报纸,以娱乐性的副刊和本港新闻为主,1955 年末,《新晚报》还在连载《书剑恩仇录》,《香港商报》副刊编辑李沙威就力邀金庸为他们的“说月”版也写一部武侠小说,编辑的恳切态度使他难以推辞,就答应下来了。从1956 年1 月1 日起,他的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在《香港商报》连载。

他想起十几年前在石梁读高中的岁月,在《碧血剑》中虚构了一个“石梁派”,女主角温青青出生在石梁。衢州、石梁以及烂柯山的风光都是他熟悉的:

石梁离衢州二十多里,他脚步迅速,不消半个时辰就到了。石梁是个小镇,附近便是烂柯山。相传晋时樵夫王质入山采樵,观看两位仙人对弈,等到一局既终,回过头来,自己的斧头柄已经烂了,回到家里,人事全非,原来入山一去已经数十年。烂柯山上两峰之间有一条巨大的石梁相连,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搬上,当地故老相传是神仙以法力移来,石梁之名,由此而起。

第五回“山幽花寂寂,水秀草青青”,依稀就是石梁的春天:

两人缓步向后山上行去。那山也不甚高,四周树木葱翠,四下里轻烟薄雾,出没于枝叶之间。良夜寂寂,两人足踏软草,竟连脚步也是悄无声息。将到山顶,转了两个弯,一阵清风,四周全是花香。月色如霜,放眼望去,满坡尽是红色、白色、黄色的玫瑰。

他当年所见的也许不是玫瑰,只是满山五颜六色的山花。

《碧血剑》的历史感很强,政治性极浓厚,崇祯皇帝、李自成、皇太极都出现了,只是主角袁承志的形象有点单薄,人物性格的挖掘和感情的刻画都不够,文学性不如前一部作品。金庸对此很不满意,随后作过两次大的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

许多平民在乱世中流离的情节,无疑有金庸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到1956 年12 月31 日,《碧血剑》连载了整整一年,袁承志面对易代的大动荡、大变化,最终选择到南洋一个海岛开始新生活,有人说,这是对千千万万人逃入香港的隐喻。袁是从护送大炮进京的葡萄牙士兵那里得知有这个岛,他们给了他南洋岛屿的地图,“你们与其在这里辛辛苦苦地打仗,不如带了中国没饭吃的受苦百姓到那岛上去”。

袁承志心想,你这外国人心地倒好,只是不知我们中国地有多大,亿万之众,凭你再大的岛也居住不下。这个情节出现在1956 年9 月5 日那一段。当时许多香港人与袁承志有着相似的命运,小说中欧洲人帮助这些流亡者找到这个岛,似乎也暗示了香港的处境。1945 年二战结束时,香港不足60 万人口,1949 年前后,政局剧变之际,大批移民进入,到1950 年春天人口已猛涨到230 万。《碧血剑》的很多读者就是在这期间来香港的。

四、《三剑楼随笔》

1956 年9 月5 日,《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结束,当天预告:“我们已约得武侠小说名家百剑堂主为撰《风虎云龙传》,日内开始连载。”

“百剑堂主”是陈凡的笔名,他给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题诗,为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单行本赋词时则署名“中宵看剑楼主”。金庸也在当天的“天方夜谭”致各位读者,说“百剑堂主是一位著名作家的笔名,《书剑恩仇录》单行本第一集的那首《满庭芳》词就出于他的手笔。堂主文采风流……”

陈凡生于1915 年,比金庸、梁羽生年长,早在1941 年春天,他们还在高中求学时代,陈凡就已进入《大公报》,先后做过记者、采访主任、副总编辑等,决心以《大公报》为终身事业。1947 年5 月31 日,他在广州采访中山大学学生罢课游行的新闻而被捕。同事唐振常说他是《大公报》当年的名记者,走南闯北,写下了许多受人欢迎的通讯。他早年热衷新诗,中年以后改写旧诗词,“嬉笑怒骂,哀思激烈,亦庄亦谐,可歌可泣”,钱钟书罕见地为他的《壮岁集》作序。

陈凡诗词、书法、文章都好,但他把诗词格律、国文的“之乎者也”用到武侠小说上就不大合适。《风虎云龙传》从1956 年9 月9 日开始连载(一直到1957 年7月29 日),大概没引起什么反响,从此不见他再写武侠,却和金庸、梁羽生一起被报馆同事戏称为“三剑客”。10 月22 日,《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刊登一则预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