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冒出好多美食家。闲来无事翻翻报刊,好多美食专栏,好多被誉为美食家的人,激扬文字指点三餐。
最近一家刊物想出个好点子,将一票活跃在报刊上的美食家们凑在一起开大会,评选北京最好吃的N家饭馆,时髦说法叫“美食地图”。评选结果出来,我仔细看了看,觉得这一大奖应该更名为“最时髦饭馆地图”,或者“最贵饭馆地图”,唯独与好吃不相干。
当然,口味这东西见仁见智。有人喝茶嫌苦,偏有人觉得入口那苦算个毬,过后回甘才是真正甜,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有人觉得肥肉腻死人,偏有人觉得入口即化才是真美味。我看不上人家评出来的饭馆,也是个人口味,表达个人意见而已,绝无找碴儿理论之意。
几年前,我也被人戏称美食家。结果有两个,一是逢傍晚,常常接到熟人电话,说正在某饭馆,要我遥控代他们点菜。二是不时会有报刊编辑登门拜访,约写美食专栏。后来真给一家刊物写起来了,只是,大半年后,编辑找来婉转说:我们总编觉得,您写的饭馆大多简陋狭小,和我们杂志城市精英读本的定位不符,麻烦今后写些对位的。我想了想,觉得这精英的甜美劲儿实在不对我胃口,撰写美食专栏的热情突然丧失,从此作罢。
多亏热情丧失,得以静心回味。有人找来遥控点菜,无非因为我那阵子居无定所,天天在外混吃混喝。托各路朋友们的福,真可谓口福不浅,什么山珍海味也都过了口。吃过的饭馆多,平时既好吃又好显摆,逢人便絮叨,久而久之,朋友便听出我对哪家馆子熟悉,真有一天人家头次去,为图省事,才要我代为点菜罢了。至于刊物找来写美食专栏,一来可能也被我会吃的虚名唬住,二来反正是老相识,而版面又要填满,何不就便解决呢。如此虚名加虚炒,越来越虚,我居然不知不觉中也真以美食家自居了。
想明白这些一身冷汗,从此饭桌上再不吭气儿,老老实实听别人谈美食。合自己口味的听进去,不合口味的左耳进右耳出,只当锻炼耳朵通气儿也不赖。
明白归明白,低调归低调,谦虚归谦虚,不过此后还有一关要过。开始一段时间,光是面儿上明白了、低调了、谦虚了,心里还是会有些标杆,不知觉中横在那里。说是左耳进右耳出,没那么容易,鄙夷之心不时蹿出来。
这东西没什么诀窍,只能花时间去修炼了。好在渐渐地,越来越少生出抵触心,合口味的听进去也像没听进去,不合口味的听不进去也像听进去了。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大收获:终于弄明白自己的口味了。口味这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越在意它,它越扭曲,任其自然好了,时间长了一切水落石出。于我个人而言,浮出水面的这个结果就是,我还是钟爱北京的那些小饭馆,雍和宫的岐山面、马连道的闽北农家菜、翠微路的翠清酒家……请允许我用时髦的叫法来对我的口味作最终总结,我这就叫“小饭馆之恋”。